论法官阐明权的基本架构及其运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阐明权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阐明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阐明权的立法例 | 第12-14页 |
第三节 阐明权的性质:权利抑或义务? | 第14-17页 |
第四节 阐明权生长的基础与动因 | 第17-19页 |
一、当事人主义之弊端 | 第17-18页 |
二、兼顾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需要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阐明权制度的价值解析 | 第19-23页 |
第一节 阐明权制度的内在价值(程序价值) | 第19-22页 |
一、阐明权制度体现了程序公正 | 第19-21页 |
二、阐明权制度兼顾了诉讼效率与效益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阐明权制度的外在价值(实体价值) | 第22-23页 |
一、阐明权制度预防突袭性裁判 | 第22-23页 |
二、阐明权制度有利于保护弱势者的合法权益 | 第23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阐明权制度的审视与检讨 | 第23-28页 |
第一节 我国有关阐明权的规定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我国阐明权制度与实践的缺陷 | 第25-27页 |
一、阐明权制度有实无名 | 第25-26页 |
二、名目各异、杂乱无章 | 第26页 |
三、阐明权虽已有规定,但其中的基本问题仍未明了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待阐明权的态度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关于我国阐明权制度建构的若干思考 | 第28-44页 |
第一节 我国阐明权制度建构的背景思考 | 第28-30页 |
一、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 | 第28页 |
二、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 第28-29页 |
三、构建阐明权制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阐明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30-33页 |
一、阐明权与诉讼指挥权 | 第31页 |
二、阐明权与诉讼告知 | 第31-33页 |
三、阐明权与命令 | 第33页 |
第三节 阐明权适用范围 | 第33-38页 |
一、对当事人关于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主张的阐明 | 第34-36页 |
二、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材料的阐明 | 第36-37页 |
三、对诉讼中有关法律概念、法律适用的阐明 | 第37-38页 |
四、其他攻击或防御方法的阐明 | 第38页 |
第四节 我国法官阐明权的行使方式 | 第38-40页 |
一、阐明权行使的方式 | 第38-40页 |
二、阐明权行使方式的具体运用 | 第40页 |
第五节 阐明权行使的限度与边界 | 第40-43页 |
一、行使阐明权应当受辩论原则的制约 | 第41-42页 |
二、行使阐明权应当受处分原则的约束 | 第42页 |
三、行使阐明权应当受法官公正中立地位的限制 | 第42-43页 |
第六节 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阐明权的限度与边界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