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项目背景 | 第10-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ITU-T NGN QoS | 第11页 |
| ·IETF | 第11-12页 |
| ·Internet2 对IP QoS 的研究 | 第12页 |
| ·ETSI 的TIPHON 及其他组织的研究 | 第12-13页 |
| ·IEEE | 第13-14页 |
| ·课题任务 | 第14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IP 网络对QoS 的支持 | 第15-35页 |
| ·TOS 路由 | 第15-16页 |
| ·IntServ(Integrated Service,综合业务服务) | 第16-23页 |
| ·IntServ QoS 在路由器上的实现 | 第16-17页 |
| ·RSVP 资源预留协议 | 第17-22页 |
| ·RSVP 基本操作过程 | 第18-19页 |
| ·RSVP 基本组件 | 第19-20页 |
| ·RSVP 消息 | 第20-21页 |
| ·RSVP 预留类型与介质支持 | 第21-22页 |
| ·RSVP 的扩展性 | 第22页 |
| ·IntServ 的服务分类 | 第22-23页 |
| ·IntServ 服务模型的优缺点 | 第23页 |
| ·DiffServ(区分服务模型) | 第23-29页 |
| ·区分服务网络节点的行为 | 第24-25页 |
| ·边界节点的行为 | 第24页 |
| ·内部节点的行为 | 第24-25页 |
| ·端—端服务体系结构 | 第25-28页 |
| ·服务分配 | 第28页 |
| ·用户域的服务分配 | 第28页 |
| ·ISP 域的服务分配 | 第28页 |
| ·区分服务的特点 | 第28-29页 |
|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QoS | 第29-31页 |
| ·MPLS 概述 | 第29-30页 |
| ·MPLS/DiffServ 骨干网络模型 | 第30-31页 |
| ·IP QoS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31-34页 |
| ·支持QoS 的应用 | 第32-33页 |
| ·服务环境 | 第33页 |
| ·QoS 路径发现 | 第33页 |
| ·QoS 路由和资源管理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PBCP 通道管理技术 | 第35-54页 |
| ·PBCP 的网络系统 | 第35-37页 |
| ·PBCP 通道管理技术 | 第37-53页 |
| ·PBCP 概述 | 第37-43页 |
| ·虚链路的建立与维持 | 第39-40页 |
| ·业务通道的建立 | 第40-43页 |
| ·连接的管理 | 第43页 |
| ·通道的建立流程 | 第43-44页 |
| ·传输层通道管理技术方案(用户节点) | 第44-49页 |
| ·传输服务原语 | 第45页 |
| ·通道的带宽维护算法 | 第45-46页 |
| ·入通道队列算法 | 第46-47页 |
| ·调度算法 | 第47-48页 |
| ·发送控制算法 | 第48-49页 |
| ·网络层通道技术 | 第49-52页 |
| ·用户节点 | 第50-51页 |
| ·边缘路由器 | 第51-52页 |
| ·核心路由器 | 第52页 |
| ·通道拆除 | 第52-53页 |
| ·崩溃恢复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建模与仿真 | 第54-79页 |
| ·OPNET 仿真环境介绍 | 第54-55页 |
| ·OPNET Modeler 仿真工具简介 | 第54页 |
| ·OPNET Modeler 的建模方法 | 第54-55页 |
| ·PBCP 系统仿真 | 第55-74页 |
| ·仿真架构介绍 | 第55-58页 |
| ·PBCP 的控制报文 | 第58-61页 |
| ·通道建立过程 | 第61-63页 |
| ·数据在通道的转发 | 第63-65页 |
| ·CN 中PBCP 核心模块的建模 | 第65-71页 |
| ·GN/SN 节点中PBCP 控制模块的建模 | 第71-73页 |
| ·PBCP 发送控制模块的建模 | 第73-74页 |
| ·仿真实验 | 第74-77页 |
| ·网络模型的搭建 | 第74-75页 |
| ·仿真实验的结果 | 第75-77页 |
| ·仿真实验小结 | 第77-79页 |
| 结束语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