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和视角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视角 | 第14-16页 |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贫困概念 | 第19-21页 |
·贫困定义 | 第19-20页 |
·贫困成因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救助概念 | 第21-24页 |
·社会救助的定义 | 第21-22页 |
·最低生活标准的确定 | 第22-24页 |
·社会政策概念 | 第24-27页 |
·社会政策的定义 | 第24-25页 |
·社会政策的特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国外工作福利制模式研究 | 第27-30页 |
·工作福利制的定义 | 第27页 |
·工作福利制的主要形式 | 第27-28页 |
·工作福利制的具体规定 | 第28-30页 |
第4章 杨浦区就业与救助联动的现状、问题 | 第30-46页 |
·杨浦区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杨浦区2006年社会救助工作基本情况 | 第30页 |
·杨浦区2006年低保覆盖情况 | 第30-32页 |
·杨浦区就业与救助联动工作开展情况 | 第32-37页 |
·杨浦区纳入就业与援助联动范围的低保失业青年情况分析 | 第32-35页 |
·杨浦区就业与救助联动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 | 第35-37页 |
·杨浦区就业与救助联动工作遇到的问题 | 第37页 |
·社会政策分析 | 第37-46页 |
·目标偏差 | 第38-40页 |
·过程偏差 | 第40-44页 |
·机制偏差 | 第44-46页 |
第5章 就业与救助联动的目标模式 | 第46-50页 |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 第47-48页 |
·分类制定社会救助标准 | 第48页 |
·加强对有劳动能力受助者的管理 | 第48-50页 |
第6章 实现就业与救助联动的对策与建议 | 第50-56页 |
·完善就业政策 | 第50-51页 |
·逐步调整现行救助标准 | 第51-53页 |
·完善资格审查程序 | 第53页 |
·加强社会救助立法 | 第53-54页 |
·准确定位社会政策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6-58页 |
·本文所作的工作和创新点 | 第56-57页 |
·本文存在的问题和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A 杨浦区失业、无业、协保人员情况调查表 | 第61-62页 |
附录B 座谈会大纲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