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

第一章 绪论第1-1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4-22页
   ·区域地层第14-17页
     ·结晶基底第14-15页
     ·盖层沉积第15-17页
     ·中新生界断陷盆地沉积第17页
   ·区域构造第17页
   ·岩浆活动第17-20页
     ·太古宇(阜平期,大于2 500 Ma)第18页
     ·古~中元古代(吕梁期,2 000 Ma~1 500 Ma)第18-19页
     ·新元古代(晋宁期, 1 100 Ma~700 Ma)第19页
     ·早古生代(加里东期, 513 Ma~386 Ma)第19页
     ·晚古生代(海西期, 386 Ma~257 Ma)第19页
     ·三叠纪(印支期, 257 Ma~205 Ma)第19页
     ·中生代(燕山期-四川期,205 Ma~65 Ma)第19页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小于65 Ma)第19-20页
   ·区域构造演化第20-22页
第三章 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时空分布第22-40页
   ·构造岩浆岩带划分第22-23页
     ·小秦岭-熊耳山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第22-23页
     ·卢氏-栾川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第23页
   ·岩体时代第23-37页
     ·关于同位素年龄数据应用的讨论第27-35页
     ·岩体侵入时代的确定第35-37页
   ·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第37-40页
     ·空间分布规律第37-39页
     ·不同时代岩体分布规律第39-40页
第四章 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岩石学特征第40-72页
   ·花岗岩类的分类和命名第40-42页
   ·中侏罗世花岗岩类第42-49页
     ·岩体地质特征第42页
     ·岩石类型及岩性特征第42-44页
     ·主要造岩矿物特征第44-47页
     ·副矿物组合特征第47-49页
   ·晚侏罗世花岗岩类第49-57页
     ·岩体地质特征第49-50页
     ·岩石类型及岩性特征第50-52页
     ·主要造岩矿物特征第52-56页
     ·副矿物组合特征第56-57页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第57-68页
     ·岩体地质特征第57-59页
     ·岩石类型及岩性特征第59-66页
     ·主要造岩矿物特征第66-68页
     ·副矿物组合特征第68页
   ·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的演化第68-72页
     ·岩石类型及岩石组合的演化第68-70页
     ·主要造岩矿物含量的变化第70-72页
第五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72-116页
   ·岩石系列第72-73页
   ·中侏罗世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第73-84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73-79页
     ·微量元素特征第79-80页
     ·稀土元素特征第80-84页
   ·晚侏罗世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84-97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88-89页
     ·微量元素特征第89-92页
     ·稀土元素特征第92-97页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97-113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103-105页
     ·微量元素特征第105-107页
     ·稀土元素特征第107-113页
   ·不同时期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第113-116页
第六章 成岩构造环境及岩石成因探讨第116-133页
   ·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成岩构造环境第116-118页
   ·岩石形成的温压条件第118-120页
     ·矿物包裹体测温第118页
     ·图解法及计算法求温度和压力第118-119页
     ·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的深度第119-120页
   ·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第120-129页
     ·锶同位素第120-121页
     ·氧同位素第121-123页
     ·铅同位素第123-127页
     ·硫同位素第127-128页
     ·钕同位素第128-129页
   ·中生代花岗岩类与壳幔相互作用第129-13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3-135页
   ·取得的主要进展第133-134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4页
   ·今后应努力的方向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华神东自备电厂交钥匙承包建设中总包方的人力资源优化管理
下一篇:论作为违约责任的实际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