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实务问题研究

引言第1-12页
第一章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概述第12-27页
 一、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和起源第12-15页
  (一) 概念第12页
  (二) 起源与发展第12-14页
  (三) 改革与完善第14-15页
 二、庭前证据交换的种类第15-17页
  (一) 当事人为主型庭前证据交换和法院为主型庭前证据交换第15页
  (二) 自动型庭前证据交换和被动型庭前证据交换第15-16页
  (三) 申请型庭前证据交换、裁量型庭前证据交换和法定型庭前证据交换第16页
  (四) 一次性庭前证据交换和多次性庭前证据交换第16页
  (五) 书面型庭前证据交换和口头辩论型庭前证据交换第16-17页
 三、庭前证据交换的特征第17-19页
  (一) 期限性第17页
  (二) 特定性第17页
  (三) 平等性第17-18页
  (四) 独立性第18页
  (五) 双向性第18页
  (六) 法定性第18页
  (七) 强制性第18-19页
  (八) 失权性第19页
 四、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功能与价值第19-23页
  (一) 有利于审前程序的健全和完善第19-20页
  (二) 有利于审判方式的改革第20页
  (三) 有利于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第20页
  (四) 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实现平等对抗第20-21页
  (五) 有利于案件的集中审理第21页
  (六) 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第21-22页
  (七)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第22页
  (八) 有利于促进当事人和解第22-23页
  (九) 有利于审判公开第23页
  (十) 有利于推行举证时限制度第23页
 五、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与周边程序制度的相互关系第23-27页
  (一)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与审前程序的关系第24页
  (二)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与举证时限制度的关系第24-25页
  (三)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与收集证据的关系第25页
  (四) 庭前证据交换与当事人举证的关系第25页
  (五) 庭前证据交换与质证的关系第25-26页
  (六) 庭前证据交换与争点整理第26-27页
第二章 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及评析第27-39页
 一、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第27-30页
  (一) 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发展历程第27-28页
  (二) 各地法院对设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第28-30页
 二、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运行现状的评析第30-37页
  (一) 缺乏立法根据第31页
  (二) 缺乏完善的操作规则第31-32页
  (三) 缺乏可行的设置模式第32页
  (四) 诉答程序与审前会议缺位第32-33页
  (五) 缺乏争点确定机制第33-34页
  (六) 缺乏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规定第34-35页
  (七) 举证时限制度有待完善第35-37页
 三、影响和制约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设置的原因分析第37-39页
  (一) 诉讼模式选择对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制约第37页
  (二) 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第37-38页
  (三) 诉讼观念的制约第38页
  (四) 法律环境的影响第38-39页
第三章 完善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构想第39-56页
 一、庭前证据交换相关制度的完善第39-48页
  (一) 规范诉答程序,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第39-40页
  (二) 诉讼请求固定原则第40页
  (三) 建立和完善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程序保障制度第40-42页
  (四) 加强法官在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中的释明义务第42-43页
  (五) 设置审前会议制度第43-44页
  (六) 完善举证时限制度第44-46页
  (七) 规定书面准备程序和准备性口头辩论程序第46-47页
  (八) 逐步实行强制律师代理制度第47页
  (九) 固定庭前证据交换结果第47-48页
 二、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内容及程序上的完善第48-56页
  (一) 我国庭前证据交换的原则第48-49页
  (二) 庭前证据交换的主体第49-50页
  (三) 庭前证据交换的主持者第50-51页
  (四) 庭前证据交换的适用范围第51-53页
  (五) 庭前证据交换的时间第53页
  (六) 庭前证据交换的方式第53-54页
  (七) 庭前证据交换的次数第54-55页
  (八) 庭前证据交换的效力第55-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后记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氧化氮与吗啡镇痛作用及其镇痛耐受关系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河北杨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分离和功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