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8页 |
| ·对虾养殖的现状 | 第10页 |
| ·养殖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根源 | 第10-16页 |
| ·养殖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 第10-12页 |
| ·养殖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 第12页 |
| ·养殖生态环境的污染 | 第12-15页 |
| ·养殖生态环境污染的结果 | 第15-16页 |
| ·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17页 |
| ·养殖生态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 第17-18页 |
|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发展 | 第18-22页 |
| ·微生物纯培养法 | 第18-19页 |
| ·分子生态学方法 | 第19-22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简介 | 第22-26页 |
| ·DGGE 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 ·DGGE 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DGGE 技术自身存在的缺陷 | 第25页 |
| ·DGGE 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46页 |
| ·材料 | 第28-34页 |
| ·基本方法 | 第34-4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90页 |
| ·虾蟹混养池沉积物总DNA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46-50页 |
| ·不同试验样品总DNA 的提取 | 第46页 |
| ·沉积物DNA的提取效率 | 第46-47页 |
| ·腐殖酸等杂质的去除 | 第47页 |
| ·限制性酶切 | 第47-48页 |
| ·16S rDNA 的PCR 扩增 | 第48-50页 |
| ·DGGE 技术方法的优化 | 第50-59页 |
| ·引物的选择 | 第50-52页 |
| ·DNA 聚合酶的选择 | 第52-53页 |
| ·PCR 产物纯化前后在DGGE 图谱上的差异 | 第53-55页 |
| ·上样量的选择 | 第55页 |
| ·电压及电泳时间的选择 | 第55页 |
| ·变性梯度的选择 | 第55-57页 |
| ·染色方法的选择 | 第57-59页 |
| ·虾蟹混养池的环境因子分析 | 第59-68页 |
| ·虾蟹混养池的基本概况 | 第59页 |
| ·理化因子动态变化 | 第59-64页 |
| ·水体及沉积物细菌总数 | 第64-68页 |
| ·细菌数量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8页 |
| ·虾蟹养殖过程水体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 | 第68-82页 |
| ·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 | 第68-74页 |
| ·沉积物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分析 | 第74-78页 |
| ·水体与沉积物细菌多样性比较 | 第78-80页 |
| ·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80页 |
| ·细菌多样性与异养总菌数的关系 | 第80-81页 |
| ·沉积物优势种群的分析 | 第81-82页 |
| ·虾蟹混养池及水源区的水体、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评价 | 第82-90页 |
| ·理化因子的测定 | 第84-85页 |
| ·异养菌数及弧菌数的检测 | 第85页 |
| ·细菌多样性的差异 | 第85-89页 |
| ·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89页 |
| ·细菌群落组成与异养菌数的关系 | 第89-90页 |
| 4 讨论 | 第90-104页 |
| ·虾蟹混养池沉积物微生物总DNA 提取方法的确立 | 第90-91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的确立 | 第91-93页 |
| ·虾蟹混养池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 | 第93-94页 |
| ·虾蟹混养池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 第94-96页 |
| ·荧光计数法与平板计数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分析 | 第96页 |
| ·新旧池沉积物细菌数量的比较 | 第96-97页 |
| ·虾蟹混养池细菌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97页 |
| ·虾蟹混养池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 第97-98页 |
| ·虾蟹混养池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种群分析 | 第98-101页 |
| ·虾蟹混养池与水源区细菌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 第101-102页 |
| ·关于DGGE 法研究细菌多样性的几点认识 | 第102-104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攻硕阶段发表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