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我国马尾松和杉木的分布 | 第10页 |
·林下植被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理论 | 第10-1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蓄积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气候条件 | 第15页 |
·地质、地貌 | 第15-16页 |
·土壤 | 第16页 |
·水文 | 第16页 |
·植被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调查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实验样地的选择及概况 | 第17-18页 |
·群落调查 | 第18-19页 |
·数据分析 | 第19-21页 |
第四章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特征 | 第21-44页 |
·中龄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 | 第21-30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 | 第21-22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22-25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 | 第25-26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中龄杉木林不同坡位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比较 | 第28-30页 |
·幼龄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 | 第30-34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 | 第30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 | 第32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成熟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 | 第34-38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 | 第34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 | 第36-37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主要物种重要值的变化及林下植被群落演替规律 | 第38-44页 |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主要物种重要值的变化 | 第38-41页 |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比较 | 第41-44页 |
第五章 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特征 | 第44-61页 |
·中龄马尾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 | 第44-49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 | 第44-45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 | 第47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中龄马尾松林不同坡位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比较 | 第49页 |
·幼龄马尾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 | 第49-53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 | 第50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 | 第52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成熟马尾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 | 第53-56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 | 第53-54页 |
·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 | 第55页 |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下植被群落演替规律 | 第56-61页 |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比较 | 第56-58页 |
·三个林龄马尾松林下植被演替规律的初步分析 | 第58-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蓄积量 | 第61-68页 |
·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的计算 | 第61-62页 |
·马尾松林乔木层生物量的计算 | 第62-63页 |
·其他林龄杉木和马尾松林分乔木层生物量 | 第63-64页 |
·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生物量 | 第64-65页 |
·各林分植被和凋落物碳蓄积量 | 第65页 |
·各林分土壤碳蓄积量 | 第65-66页 |
·不同林龄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的碳蓄积量 | 第66-68页 |
第七章 问题与讨论 | 第68-71页 |
附录1 | 第71-79页 |
附录2 野外照片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