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缆故障分析与测距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电力电缆的发展概况 | 第12页 |
| ·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的现状 | 第13-14页 |
| ·小波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16-17页 |
| 第2章 电力电缆的电气特性分析 | 第17-27页 |
| ·电力电缆电气参数的分析 | 第17-21页 |
| ·电力电缆导电线芯电阻 | 第17-18页 |
| ·电力电缆的电容 | 第18-19页 |
| ·电力电缆的电感 | 第19-21页 |
| ·电力电缆分布参数的波传播 | 第21-25页 |
| ·长线的基本概念与等效电路 | 第21-22页 |
| ·电力电缆分布参数的传输特性 | 第22-25页 |
| ·故障点击穿闪络及其等效电路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 章 电力电缆故障的成因和分类 | 第27-35页 |
| ·电力电缆故障的成因 | 第27-28页 |
| ·机械损伤 | 第27页 |
| ·材料缺陷 | 第27-28页 |
| ·绝缘老化变质和绝缘物流失 | 第28页 |
| ·其它成因 | 第28页 |
| ·电力电缆故障的性质与分类 | 第28-34页 |
| ·按电缆的组成材料分类 | 第29-31页 |
| ·按故障的测量方法分类 | 第31-32页 |
| ·按电缆的结构特性分类 | 第32-33页 |
| ·其他故障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 章 电力电缆故障的测定 | 第35-63页 |
| ·经典电桥法 | 第35-38页 |
| ·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 ·元件参数 | 第36-37页 |
| ·评价 | 第37-38页 |
| ·低压脉冲反射法 | 第38-43页 |
| ·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 ·发射脉冲的选择 | 第39-40页 |
| ·脉冲反射波形的理解 | 第40-42页 |
| ·评价 | 第42-43页 |
| ·低压脉冲反射法仿真研究 | 第43-48页 |
| ·直流高压闪络法 | 第48-51页 |
| ·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 ·故障点击穿与否的判断 | 第49页 |
| ·直闪脉冲电流波形 | 第49-51页 |
| ·评价 | 第51页 |
| ·直流高压闪络法的仿真研究 | 第51-56页 |
| ·冲击高压闪络法 | 第56-60页 |
| ·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 ·故障点击穿与否的判断 | 第57页 |
| ·故障点不击穿时的脉冲电流波形 | 第57-58页 |
| ·故障点直接击穿时的脉冲电流波形 | 第58-60页 |
| ·远端反射电压击穿时的脉冲电流波形 | 第60页 |
| ·评价 | 第60页 |
| ·其他测距方法 | 第60-62页 |
| ·远端短路环法 | 第61页 |
| ·AD 分类测距法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 章 电力电缆故障距离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63-77页 |
| ·小波理论基础知识 | 第63-65页 |
| ·小波变换 | 第63-64页 |
| ·二进离散变换 | 第64-65页 |
| ·模极大值搜索法 | 第65页 |
| ·信号相关的基础知识 | 第65-71页 |
| ·信号相关 | 第66-67页 |
| ·相关系数 | 第67页 |
| ·自相关系数 | 第67-69页 |
| ·互相关系数 | 第69-71页 |
| ·相关分析的应用 | 第71页 |
| ·电力电缆测距的实现 | 第71-75页 |
| ·计算流程图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