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页 |
一、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1-22页 |
(一) 对应付方式本身的研究 | 第11-18页 |
1. 应付的概念 | 第11-13页 |
2. 应付的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3. 应付方式的分类 | 第14-15页 |
4. 应付方式的评定 | 第15-18页 |
(二) 对应付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22页 |
1. 不同个体的应付方式差异 | 第18-20页 |
2. 情境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第20-22页 |
二、研究内容及假设 | 第22-2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 样本的构成 | 第23页 |
(二) 施测工具 | 第23-25页 |
1. 自编的个人背景资料 | 第23页 |
2. 应付方式问卷 | 第23页 |
3. 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 | 第23-24页 |
4. 社会支持量表 | 第24-25页 |
(三)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一)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分析 | 第26-28页 |
1.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均值比较 | 第26页 |
2.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3.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因子分析 | 第27-28页 |
(二)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8-37页 |
1.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33页 |
2.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3.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五、讨论 | 第37-42页 |
(一)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特点 | 第37-38页 |
(二)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1. 女大学生年龄、学科、文化程度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 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第40-42页 |
六、结论 | 第42-43页 |
七、思考——开展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针对性心理援助 | 第43-52页 |
(一) 建设性应付方式的界定 | 第43-44页 |
(二) 心理援助的概念 | 第44-45页 |
(三) 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心理援助思路 | 第45-48页 |
1. 从学科、文化程度入手,关注文科及专科女大学生 | 第45页 |
2. 从人格特征入手,提高情绪自控力,培养自信乐观性格 | 第45-47页 |
3. 从外部环境入手,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 第47-48页 |
(四) 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心理援助措施 | 第48-52页 |
1. 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 | 第48-49页 |
2. 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 | 第49-51页 |
3. 重视推广体育疗法 | 第51-52页 |
八、研究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A | 第57-60页 |
附录 B | 第60-62页 |
附录 C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