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缘起一:传统聚落乡土建筑研究现状与传统建筑技艺的断层第9页
     ·缘起二:当代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及再生动力的探索第9-10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聚落个案研究第11-12页
     ·关于聚落个案研究概况第11页
     ·研究对象----箐口村第11-12页
   ·国内外以往研究尚存的问题第12-14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4-17页
     ·相关概念第14-15页
     ·研究框架第15-16页
     ·对"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论述方法的思考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田野调研法第17页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比较分析法第17-19页
第二章 红河州哈尼族的人文地理与箐口村概况第19-33页
   ·自然地理·梯田形貌第19-20页
   ·族群迁徙·历史沿革第20-22页
   ·宗教观念·经济变迁第22-27页
   ·聚落分布·村落风貌第27-28页
   ·箐口印象·整体概况第28-33页
     ·走进箐口第28-30页
     ·选择考察箐口村的原因第30-31页
     ·箐口村典型性山地村寨聚落模式第31-33页
第三章 箐口村建筑空间类型解析第33-63页
   ·箐口村山水格局——山、水、梯田、村落第33-35页
     ·选址——依山就势第33-34页
     ·布局——因地制宜第34-35页
     ·村寨的小型聚落第35页
   ·箐口村建筑空间类型研究第35-56页
     ·箐口村的精神空间第35-40页
     ·箐口村的世俗空间第40-46页
     ·箐口村的居住空间第46-55页
     ·箐口村的防御空间第55-56页
   ·民间艺术第56-63页
     ·生产生活用具第56-57页
     ·民族服饰第57-60页
     ·编织土布第60-61页
     ·民族歌舞第61-63页
第四章 哈尼族"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建构思考第63-91页
   ·"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第63-71页
     ·环境的因素第63-67页
     ·人文的因素第67-71页
   ·"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建构思考第71-81页
     ·建构的内核第71-74页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建造技术的利用第74-77页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材料的合理选用第77-78页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节点与细部处理第78-79页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本土匠作经验的传承第79-80页
     ·乡土建筑解构解析——人性化空间行为需要第80-81页
   ·国内乡土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第81-83页
     ·乡土语言的现代转换第81-82页
     ·乡土村落外部空间的现代转换第82-83页
   ·谢英俊乡村建筑实践第83-85页
   ·无止桥的两岸实践第85-91页
第五章 哈尼箐口村的再生形成与未来空间的重构第91-99页
   ·箐口村的再生形成与村落空间结构解析第92-93页
   ·对箐口村居住空间与住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思考第93-95页
   ·乡土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第95-99页
     ·从自然生态理念的新乡土地域建筑再生创作思路第96-97页
     ·人文理念对新乡土地域建筑再生创作思路第97-99页
第六章 总结第99-103页
   ·全文总结第99-100页
   ·问题与展望第100-103页
     ·本文尚存在问题第100-101页
     ·本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附录A 图表总汇第111-114页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研究--以四川南充地区为例
下一篇:振清二标K29+450~K29+900段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