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解说 | 第10-13页 |
第一节 语文校本课程 | 第10页 |
一 语文课程 | 第10页 |
二 校本课程 | 第10页 |
三 语文校本课程 | 第10页 |
第二节 流行文化专题的语文校本课程 | 第10-13页 |
一 流行文化 | 第10-12页 |
二 流行文化专题的语文校本课程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背景分析 | 第13-15页 |
一 流行文化已经成为语文的隐性课程 | 第13-14页 |
二 语文教学应该增加对流行文化的关注 | 第14-15页 |
三 让流行文化成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 第15页 |
第二节 语文教学可部分承担起引导学生鉴别流行文化的责任 | 第15-18页 |
一 学生如何辨别流行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 | 第15-16页 |
二 语文学科可部分承担起学生鉴别流行文化的引导责任 | 第16-17页 |
三 流行文化进入语文课程是必要且可行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课程改革催生流行文化专题的语文校本课程 | 第18-20页 |
一 语文校本课程开设应结合学生兴趣需要 | 第18页 |
二 新课程明确给予了流行文化以课程空间 | 第18-19页 |
三 流行文化专题课程目前更宜用校本课程形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关于流行文化专题课程的相关述评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国外的流行文化专题课程 | 第20-21页 |
一 英国 | 第20页 |
二 美国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港澳台的流行文化专题课程 | 第21-22页 |
一 港澳 | 第21-22页 |
二 台湾 | 第22页 |
第三节 祖国大陆的流行文化专题课程 | 第22-25页 |
一 专家与课改观点:流行文化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 第22-23页 |
二 课改教材:开始加入流行文化内容 | 第23页 |
三 语文教师:探讨“如何对待语文课程与流行文化的交锋” | 第23-25页 |
第四节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流行文化专题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江苏常州C中学的操作实践 | 第26-37页 |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一 学情提供开发的可能 | 第26页 |
二 师资提供开发的基础 | 第26页 |
三 课改提供开发的契机 | 第26-27页 |
四 确定开发的切入口、方法、过程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课程目标、内容的拟定 | 第28-33页 |
一 针对现状拟定目标 | 第28-29页 |
二 制定方案 | 第29-33页 |
第三节 组织与实施 | 第33-36页 |
一 需求评估 | 第33-34页 |
二 组建开发小组 | 第34-35页 |
三 课程实施 | 第35-36页 |
四 评价与修订 | 第36页 |
第四节 课程评价 | 第36-37页 |
一 评价的原则 | 第36页 |
二 多元的评价主体 | 第36页 |
三 开放的评价内容 | 第36页 |
四 多样的评价手段 | 第36页 |
五 成绩的评定形式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流行文化专题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问题——以C中学流行文化专题语文校本课程为案例 | 第37-44页 |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成效 | 第37-38页 |
一 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 | 第37页 |
二 探索流行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式 | 第37页 |
三 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形式 | 第37-38页 |
四 教师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经验 | 第38页 |
第二节 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 缺少专家指导与培训 | 第38页 |
二 缺少学校的有效组织 | 第38-40页 |
三 缺少教师的“协同作战” | 第40-43页 |
四 缺少尽如人意的效果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5页 |
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料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