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地方史志论文

环境·制度·政府--晚清福州开埠与闽江流域经济变迁(1844—1911)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第一节 近代福建贸易和经济史研究成果评述第12-15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依据的资料第15-18页
 第三节 学术创新与篇章结构第18-19页
 第四节 福州开埠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历史基础第19-25页
第二章 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第25-65页
 第一节 五口通商时期福州港的贸易进程及相关问题(1844-1860)第25-34页
  一、福州港近代早期贸易的历史回顾第25-30页
  二、福州港早期贸易的几个制约因素第30-34页
 第二节 1861年后福州港主要进口商品的发展趋势第34-57页
  一、对统计数据效度的说明第34-36页
  二、鸦片的进口与销售第36-42页
   (一)、鸦片进口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第36-38页
   (二) 影响鸦片贸易的因素分析第38-42页
  三、布匹的进口与销售第42-46页
   (一)、洋布进口的发展趋势第42-43页
   (二)、洋布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第43-45页
   (三)、棉纱及其它外国毛织品的进口状况第45-46页
  四、主要洋杂货的进口分析第46-50页
   (一)、米谷的进口第46-48页
   (二)、煤油和火柴的进口第48-49页
   (三)、铅、锡的进口第49-50页
  五、土布与绸缎的进口与销售第50-52页
   (一)、土布的进口第50-51页
   (二)、绸缎的进口贸易第51-52页
  六、排挤和促进:洋货输入的两面性第52-55页
  七、福州港的腹地:基于进口货物销售地的分析第55-57页
 第三节 1861年后福州港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趋势第57-63页
  一、茶叶的出口贸易第57-61页
   (一)、茶叶出口的发展趋势第57-58页
   (二)、茶叶质量、数量与价格的比较分析第58-61页
  二、木材的出口第61-62页
  三、福州纸张的出口第62-63页
 第四节 本章小节第63-65页
第三章 环境制约、政府参预与贸易发展第65-101页
 第一节 以港口城市环境为中心的考察第65-76页
  一、福州港的自然条件第65-69页
  二、港口城市的治安环境——以游勇和棍徒的考察为例第69-73页
   (一)、游勇侵扰市廛第69-71页
   (二)、匪棍为害闾阎第71-73页
  三、港口城市的市场环境——以金融制度的考察为例第73-76页
   (一)、福州的金融机构第73-74页
   (二)、动荡的金融第74-76页
 第二节 以闽江运输环境为中心的考察第76-85页
  一、闽江航道的自然状况第76-83页
   (一)、闽江航行之困难第77-79页
   (二)、闽江的通航能力第79-83页
  二、闽江航运中的人文环境——闽江水运的社会影响因素第83-85页
 第三节 政府对经济运行环境的改造第85-99页
  一、以水路交通的改善为例第85-93页
   (一)、马江航道的疏浚与整治第85-87页
   (二)、闽江河道的治理第87-92页
   (三)、平水轮运业的迟滞第92-93页
  二、以社会环境的整治为例第93-99页
   (一)、金融业的放任第93-96页
   (二)、社会治理的失灵第96-99页
 第四节 本章小节第99-101页
第四章 市场、商人、制度与福州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101-120页
 第一节 市场与福州的进出口贸易第101-105页
  一、本地市场需求与洋布、毛织品、棉纱的进口第101-102页
  二、国际市场与茶叶的出口第102-105页
 第二节 商人与福州的进出口贸易第105-116页
  一、茶叶贸易——传统公会的近代使命第105-108页
  二、中外商人在鸦片贸易、洋布进口和茶叶交易中的博弈第108-116页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福州茶叶贸易的兴衰第116-118页
 第四节 本章小节第118-120页
第五章 福州开埠与腹地经济变迁第120-148页
 第一节 一个新兴商埠,一种传统农业:福州开埠与腹地农业第120-126页
 第二节 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因循:福州开埠与腹地手工业第126-137页
  一、出口茶叶的产地分布、生产形态及技术第126-130页
   (一)、出口茶叶产地分布的变化第126-128页
   (二)、茶叶的生产形态及技术第128-130页
  二、木材的产地分布、生产形态及技术第130-133页
   (一)、出口木材产地分布的变化第130-132页
   (二)、木材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方式第132-133页
  三、出口纸张的产地分布、生产形态及技术第133-134页
   (一)、出口纸张产地分布的变化第133页
   (二)、纸张的生产形态及技术第133-134页
  四、其它土货的生产形态及技术第134-137页
   (一)、香菰的生产形态和技术第134-135页
   (二)、榨油业和织布业的生产工具及技术第135-137页
 第三节 福州开埠与腹地商业:以闽江流域墟市的考察为例第137-144页
  一、明中叶以来闽江流域墟市的成长趋势第138-142页
  二、明中叶以来闽江流域墟市集期的分析第142-144页
 第四节 福州开埠与农家经济生活第144-147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六章 政府参预与区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第148-170页
 第一节 政府与经济发展第148-158页
  一、政府:社会财富的掠夺者第148-154页
  二、政府:经济发展的保护人第154-158页
 第二节 一位总督,一个企业,一场革命第158-168页
  一、福建桑棉局与闽江流域蚕丝业的倏兴倏灭第158-161页
  二、福州织布局与闽江流域棉织业的骤兴骤衰第161-168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第七章 余论第170-177页
 第一节 政府作用的再考察第170-173页
 第二节 环境制约·制度变迁·政府参预·经济发展第173-174页
 第三节 我们应该做什么——历史的启示第174-175页
 第四节 代结论:环境·制度·政府 一个都不能少第175-177页
附表第177-188页
 附表一、1861-1914年福州鸦片进口量第177-179页
 附表二、1861-1919年福州主要棉织品进口量第179-180页
 附表三、1864-1919年福州口大米、小麦及面粉的进口量第180-182页
 附表四、1861-1919年福州主要洋杂货进口量第182-177页
 附表五、1864-1919年福州红茶总出口量第177-183页
 附表六、1861-1919年杉木和纸张的出口量第183-185页
 附表七、1861-1911年间每五年主要进口商品价值第185页
 附表八、晚清闽江流域商品生产、运输和交易情况简表第185-187页
 附表九、1550年以来闽江流域墟市演进明细表(以邵武县为例)第187-188页
附录二:参考文献(方志、古籍、民国调查和著作、档案、经济学论著、硕博论文、清末与民国期刊、英文)第188-197页
后记第197-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特征基元的三维信息重构方法研究
下一篇: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