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出发点 | 第11页 |
·研究思路、方法及章节分布 | 第11-12页 |
·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 第12-15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国内外关于城市体系的研究演进 | 第15-20页 |
·都市圈城市体系相关研究的进展 | 第20-26页 |
·国外相关研究的演进 | 第20-23页 |
·国内关于都市圈研究的进展 | 第23-26页 |
·上海大都市圈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第2章 都市圈的概念、结构功能体系及其演变 | 第28-52页 |
·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 第28-37页 |
·都市圈概念的由来 | 第28-30页 |
·与若干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30-32页 |
·都市圈概念的实质和三大要素 | 第32-37页 |
·都市圈的形成与演化 | 第37-43页 |
·都市圈形成与演进的机制 | 第38-41页 |
·都市圈形成与演变的驱动力 | 第41-43页 |
·都市圈的空间联系与结构功能体系的演变规律 | 第43-47页 |
·一般规律 | 第43-45页 |
·信息经济对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经济全球化对都市圈空间演变的影响 | 第46-47页 |
·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和变化模式 | 第47-52页 |
·星系模型 | 第47-48页 |
·空间结构的功能性特征 | 第48-50页 |
·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模式 | 第50-52页 |
第3章 国外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职能分工 | 第52-75页 |
·东京及东京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和地域分工 | 第52-62页 |
·东京及东京大都市圈的概况 | 第52页 |
·东京产业的发展与演化及其地域分工 | 第52-56页 |
·东京制造业主导行业的地域分布 | 第56-57页 |
·东京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和区域职能分工 | 第57-60页 |
·东京都市圈产业发展及地域分工的经验与启示 | 第60-62页 |
·纽约及纽约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地域分工 | 第62-73页 |
·纽约市内的产业地域分工特征 | 第63-70页 |
·纽约大都市圈的产业地域分工 | 第70-72页 |
·纽约大都市圈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启示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 | 第75-116页 |
·上海大都市圈的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划分 | 第75-84页 |
·理论模型 | 第76-77页 |
·实证研究的联系指标选取与基本数据 | 第77-80页 |
·计算结果 | 第80-82页 |
·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 | 第84-88页 |
·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第84-85页 |
·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 第85-87页 |
·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地域分工 | 第87-88页 |
·F班的选址分布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88-100页 |
·FDI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分布 | 第89-90页 |
·从中心—边缘理论和集聚经济视角考察 FDI的区位决策 | 第90-91页 |
·实证分析 | 第91-98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98-100页 |
·信息经济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信息产业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分布 | 第100-102页 |
·信息通讯网络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分布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页 |
·行政区经济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行政区经济的涵义 | 第105-106页 |
·行政区经济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 | 第109-110页 |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 | 第110-115页 |
·幅员广阔,人口众多 | 第110-111页 |
·沿轴线发散的扇形空间 | 第111页 |
·心“弱”边强 | 第111-113页 |
·中心城市的子城市体系缺失、郊区处境尴尬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5章 上海大都市圈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分工的实证研究 | 第116-165页 |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116-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6-119页 |
·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第119-136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竞争力比较及特征 | 第136-142页 |
·再议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同构问题 | 第142-152页 |
·从都市圈圈层角度考察同构问题 | 第143-144页 |
·从产品层面看产业同构问题 | 第144-149页 |
·上海大都市圈地区产业同构形成的根源和路径 | 第149-151页 |
·从同构到广域集群 | 第151-152页 |
·广域产业集群的构想 | 第152-165页 |
·广域产业集群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2-156页 |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广域产业集群的条件和时机 | 第156-159页 |
·广域产业集群的效率 | 第159-160页 |
·建设广域产业集群的途径 | 第160-165页 |
第6章 中心城市——上海的产业定位研究 | 第165-190页 |
·中心城市集聚内容的新变化 | 第165-167页 |
·基于国外经验的大都市圈中心城市模型 | 第167-171页 |
·知识服务业——都市圈动力核心的产业载体 | 第167-169页 |
·一流的信息生产场所 | 第169页 |
·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 第169-170页 |
·都市圈城市经济社会网络的中心 | 第170-171页 |
·都心区的高度集聚和繁荣 | 第171页 |
·中心城市集聚—分散模式在上海的体现 | 第171-174页 |
·工业郊区化、服务业中心化趋势明显 | 第171-173页 |
·都心区特征初显,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第173-174页 |
·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地位和潜力 | 第174-183页 |
·知识服务业在上海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 第175-176页 |
·基于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的知识服务业供需状况的考察 | 第176-180页 |
·与国外都市圈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的比较研究 | 第180-183页 |
·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上海的历史使命 | 第183-190页 |
·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83-186页 |
·转型的路径 | 第186-190页 |
7. 结语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0页 |
后记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