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分簇技术与簇首生成算法 | 第15-16页 |
·一种"非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6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9-38页 |
·蚂蚁和大象—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架构和节点组成 | 第20-21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特点和不同属性 | 第21-23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特点 | 第21-22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属性分类 | 第22-23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节点硬件和操作系统研究 | 第24-25页 |
·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各层通信协议栈研究 | 第25-26页 |
·WSN的纵向管理平面研究 | 第26页 |
·WSN应用研究 | 第26-27页 |
·开发工具和环境 | 第27页 |
·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 | 第27-31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第31页 |
·相关研究领域 | 第31-37页 |
·无线个域网·802.15.4·Zigbee·UWB | 第32-34页 |
·Ad-hoc网络 | 第34-35页 |
·普适计算(泛在计算)·智能空间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成簇算法研究 | 第38-56页 |
·路由与分簇路由技术 | 第38-40页 |
·成簇协议研究的进展 | 第40-49页 |
·LEACH系列算法 | 第40-43页 |
·均衡性的改进 | 第43-44页 |
·异构 | 第44-46页 |
·覆盖模型的影响 | 第46-47页 |
·数据发布模型的影响 | 第47-48页 |
·移动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各算法的比较分析 | 第49-53页 |
·算法的内在性质 | 第49-50页 |
·对节点的要求 | 第50页 |
·算法的应用场景 | 第50-51页 |
·算法的效果 | 第51-53页 |
·问题讨论与研究前景展望 | 第53-55页 |
·实验模拟与计算模型的局限性 | 第53页 |
·初始参数与二次部署 | 第53-54页 |
·簇首轮转方案的改进 | 第54页 |
·分不分簇?在什么情况下分簇? | 第54-55页 |
·网络安全问题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争先式多跳簇生成算法 | 第56-70页 |
·PMHC算法的特点 | 第56-58页 |
·无线通信中的能量消耗模型 | 第56-57页 |
·算法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 第57-58页 |
·多跳簇结构 | 第58-60页 |
·最小通信成本多跳簇与簇首信息表 | 第58-59页 |
·多跳簇的时隙分配 | 第59-60页 |
·簇首竞争与簇的形成 | 第60-63页 |
·簇首的确定 | 第60-61页 |
·簇的形成(建簇消息与簇首信息表的更新) | 第61-63页 |
·实验模拟与性能分析 | 第63-68页 |
·实验条件 | 第63-64页 |
·分簇情况 | 第64-66页 |
·网络生存时间与基站接收到的有效数据 | 第66-67页 |
·簇半径的影响 | 第67-68页 |
·被测区域大小的影响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基于信标的异构系统 | 第70-90页 |
·各种异构的网络结构 | 第70-75页 |
·Ivy网的结构 | 第70-71页 |
·Zigbee的网络结构 | 第71-72页 |
·矿井无线安全网络 | 第72-75页 |
·基于信标的异构系统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 | 第75-80页 |
·特殊的网络结构 | 第75-76页 |
·交叠簇,路由节点和信标节点 | 第76-77页 |
·簇的建立和数据发送过程 | 第77-80页 |
·几点补充说明 | 第80页 |
·进一步的讨论 | 第80-84页 |
·数据重发与转播 | 第80-81页 |
·簇间干扰的避免与双重TDMA | 第81-83页 |
·信标帧的分割与加速簇间数据传递 | 第83-84页 |
·节点的移动和退出簇 | 第84页 |
·数据融合和虚簇首 | 第84页 |
·数据结构和消息结构 | 第84-85页 |
·各节点维护的数据结构和操作 | 第84-85页 |
·消息结构 | 第85页 |
·性能分析 | 第85-89页 |
·信标节点的功耗分析 | 第85-88页 |
·消息延迟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在智能交通系统上的应用 | 第90-109页 |
·智能交通系统 | 第90-93页 |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 第90-92页 |
·交通路口智能控制 | 第92页 |
·最佳路径选择和城市交通网络优化 | 第92-93页 |
·系统结构 | 第93-95页 |
·模块架构 | 第94页 |
·WSN节点的类型和数据的传输 | 第94-95页 |
·基于WSN的优化算法 | 第95-102页 |
·交通路口的最小等待时间(MWT)算法 | 第96-100页 |
·最小行驶时间(MTT)算法 | 第100-102页 |
·模拟结果和讨论 | 第102-105页 |
·MWT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2-104页 |
·MTT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本系统的扩展应用 | 第105-108页 |
·智能车牌 | 第106页 |
·紧急公务车处理 | 第106页 |
·事故检和处理 | 第106-107页 |
·潮汐波车道控制 | 第107页 |
·非对称信号相位控制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节点的硬件实现 | 第109-121页 |
·国外的相关项目 | 第109-113页 |
·Smart Dust | 第109-110页 |
·Mica系列 | 第110-112页 |
·Intel Mote | 第112-113页 |
·硬件设计 | 第113-120页 |
·器件选型考虑 | 第113-114页 |
·器件介绍 | 第114-115页 |
·WEB节点 | 第115-116页 |
·WITS节点 | 第116-118页 |
·模块分析 | 第118-120页 |
·性能 | 第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总结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4页 |
缩略语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科研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