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肝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 第9-15页 |
·生理特性 | 第9页 |
·主升发、条达 | 第9页 |
·刚柔相济、体阴用阳 | 第9页 |
·功能体现 | 第9-12页 |
·主疏泄 | 第10-11页 |
·调畅全身气机 | 第10页 |
·调节情志 | 第10页 |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 | 第10页 |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 第10-11页 |
·肝司生殖 | 第11页 |
·升发元气、助正散邪 | 第11页 |
·主藏血 | 第11-12页 |
·肝与形体官窍 | 第12页 |
·肝与它脏的关系 | 第12-13页 |
·肝脏病理变化及特点 | 第13-14页 |
·肝经的病变 | 第13页 |
·肝脏的自身病变及其特点 | 第13-14页 |
·肝气肝阳易郁、易逆 | 第13页 |
·肝的气血阴阳易于亏虚 | 第13页 |
·肝之为病易扰它脏 | 第13-14页 |
·肝脏地位的发展演变 | 第14-15页 |
·“五脏贵肝”说 | 第14页 |
·朱丹溪“肝郁”学说 | 第14页 |
·张锡纯“肝主气化”论 | 第14-15页 |
2. 传统中医治未病及养生保健忽视肝脏作用原因探析 | 第15-17页 |
3. 调肝治未病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 第17-23页 |
·治未病概说 | 第17页 |
·调肝治未病的理论渊源 | 第17-19页 |
·防病防衰 | 第17-18页 |
·既病早治、防止传变 | 第18页 |
·养肝专篇 | 第18-19页 |
·调肝治未病的现实依据 | 第19-23页 |
·与肝脏密切相关的病证 | 第19-20页 |
·中医肝病的范围 | 第19页 |
·女病责肝 | 第19页 |
·肝与郁证、情志病 | 第19-20页 |
·肝与瘀血 | 第20页 |
·西医概念的肝脏和肝脏疾病 | 第20-21页 |
·人类生活方式和体质的改变 | 第21页 |
·肝与亚健康的相关性 | 第21-22页 |
·肝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 | 第22页 |
·肝与疲劳 | 第22-23页 |
4. 调肝以治未病 | 第23-31页 |
·未病先防 | 第23-28页 |
·保养正气、慎避外邪 | 第23-27页 |
·四时调养 | 第23-24页 |
·调畅情志 | 第24页 |
·饮食有节 | 第24-25页 |
·调适劳逸、适度运动 | 第25-26页 |
·药物预防 | 第26页 |
·慎避外邪 | 第26-27页 |
·预防接种、加强健康教育 | 第27页 |
·调理体质偏颇 | 第27-28页 |
·既病防变 | 第28-30页 |
·早期诊治 | 第28页 |
·肝病传它脏 | 第28-29页 |
·它病从肝治 | 第29-30页 |
·病后防复 | 第30-31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39-40页 |
声明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