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机器学习方法的点云处理若干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8页 |
| ·点云处理技术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3-27页 |
| ·基于网格和基于点的表达方法 | 第14-16页 |
| ·基于点的表面几何表达 | 第16-21页 |
| ·基于点的数据处理 | 第21-24页 |
| ·基于点的曲面重建 | 第24-26页 |
| ·基于点的模型绘制 | 第26-27页 |
| ·基于点的加工轨迹生成 | 第27页 |
| ·核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统计学习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 ·函数集的VC维 | 第30-32页 |
| ·归纳推理原则ERM和SRM | 第32-34页 |
| ·模式识别与回归估计 | 第34-35页 |
| ·研究情况总结与课题的提出 | 第35-36页 |
| ·本文主要内容与体系结构 | 第36-38页 |
| 第2章 基于点云的优化子采样曲面表示研究 | 第38-51页 |
| ·相关研究工作 | 第38-39页 |
| ·相关定义 | 第39-41页 |
| ·算法描述 | 第41页 |
| ·生成油彩 | 第41-43页 |
| ·生成椭圆油彩 | 第42-43页 |
| ·以油彩面元无漏洞逼近曲面 | 第43页 |
| ·选择能覆盖整个表面S的子集 | 第43-44页 |
| ·油彩整体松驰 | 第44-50页 |
| ·方法描述 | 第45-46页 |
| ·移除冗余曲面 | 第46页 |
| ·对比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3章 基于SVM的优化子采样曲面表示研究 | 第51-63页 |
| ·贪婪算法原理 | 第51-52页 |
| ·求解曲面轮廓 | 第52-54页 |
| ·曲面拟合研究 | 第54-55页 |
| ·曲面表示研究 | 第55-57页 |
| ·基于管道数据集T的曲面轮廓构建 | 第56页 |
| ·生成油彩 | 第56页 |
| ·选择能覆盖整个表面的最优子覆盖 | 第56-57页 |
| ·对比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 ·不同方法横向比较 | 第57-59页 |
| ·不同核函数纵向比较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4章 基于核机器方法的图像修补技术 | 第63-90页 |
|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第63-65页 |
| ·空洞边界的确定 | 第65-66页 |
| ·基于核回归机器的图像修补 | 第66-72页 |
| ·提取特征 | 第66-67页 |
| ·构建回归曲线求解色彩值 | 第67-70页 |
| ·基于核的回归学习机 | 第70-72页 |
| ·仿真实验 | 第72-81页 |
| ·电机的三维扫描点云修补 | 第72-77页 |
| ·模型马点云空洞的修补 | 第77-79页 |
| ·修补去除文字后的图片 | 第79-81页 |
| ·基于核分类机器的图像修补 | 第81-88页 |
| ·基于核的模式识别机器 | 第81-83页 |
| ·样本集的构建 | 第83-84页 |
| ·特征提取 | 第84-85页 |
| ·完成首次修补 | 第85-86页 |
| ·最后的细补 | 第86-88页 |
| ·对比实验 | 第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第5章 基于小波与核机器方法的点云建模技术 | 第90-122页 |
| ·研究进展分析 | 第90-93页 |
| ·小波理论基础 | 第93-99页 |
| ·小波变换与加窗傅里叶变换 | 第93-96页 |
| ·再生核Hilbert空间 | 第96页 |
| ·连续小波变换与离散小波变换 | 第96-99页 |
| ·一种小波核的构建与证明 | 第99-103页 |
| ·满足Mercer条件的证明 | 第100-102页 |
| ·在Hilbert空间满足再生性的证明 | 第102-103页 |
| ·小波核机器的构建 | 第103-105页 |
| ·基于核机器的点云建模 | 第105-112页 |
| ·点云数据的获取 | 第105页 |
| ·用强特征构建轮廓 | 第105-109页 |
| ·用回归曲线构建封闭区域 | 第109页 |
| ·用弱特征构建区域纹理 | 第109-111页 |
| ·对比实验 | 第111-112页 |
| ·几个点云建模实例 | 第112-120页 |
| ·电机点云建模 | 第113-115页 |
| ·发动机连接件表面重建 | 第115-118页 |
| ·模型马点云建模 | 第118-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32-134页 |
| 一、论文情况 | 第132-134页 |
| 二、科研项目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