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巷道锚杆和锚注支护共同作用机理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软岩巷道锚杆和锚注支护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外锚杆支护的发展和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锚注支护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 第13页 |
·国内锚注支护理论的历史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锚注支护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软岩巷道失稳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分析 | 第18-30页 |
·软岩的定义 | 第18-19页 |
·地质软岩 | 第18页 |
·工程软岩 | 第18-19页 |
·工程软岩和地质软岩的关系 | 第19页 |
·软岩的工程特性及力学属性 | 第19-21页 |
·软岩的工程特性 | 第19-20页 |
·软岩的力学属性 | 第20-21页 |
·软岩大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软岩的变形特点 | 第21-22页 |
·影响软岩大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22页 |
·陈四楼煤矿北轨巷道围岩力学性质 | 第22-26页 |
·陈四楼煤矿北轨运输巷道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北轨巷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北轨巷道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破坏机理 | 第26-29页 |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一般特征 | 第26-27页 |
·北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27-28页 |
·北轨巷道破坏机理分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软岩巷道支护结构作用机理及其支护对策 | 第30-66页 |
·新奥法支护设计理论 | 第30-33页 |
·新奥法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 第31页 |
·支护结构阻力和巷道围岩位移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软岩巷道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 | 第33-61页 |
·锚喷网支护作用机理 | 第33-39页 |
·锚注支护(二次加固)作用机理 | 第39-43页 |
·锚注支护时间优化分析 | 第43-45页 |
·支护结构与软弱围岩相互作用原理 | 第45-54页 |
·支护结构的支护刚度与支护强度 | 第54-58页 |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原则 | 第58页 |
·软弱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工程实例 | 第58-61页 |
·北轨巷道支护对策 | 第61-65页 |
·北轨巷道支护要求 | 第62页 |
·北轨巷道新型支护方案选取原则 | 第62-63页 |
·原锚喷网支护巷道修复加固方案设计 | 第63页 |
·新掘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北轨巷道平面应变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 第66-85页 |
·相似理论 | 第66-71页 |
·相似定理 | 第66-68页 |
·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基础 | 第68-69页 |
·相似理论设计原则 | 第69-71页 |
·平面应变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的模型设计 | 第71-74页 |
·试验原型 | 第71页 |
·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71页 |
·平面应变试验装置 | 第71-72页 |
·模型实验步骤 | 第72页 |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的确定 | 第72-73页 |
·相似模型实验方案 | 第73-74页 |
·平面应变相似材料模型的制作 | 第74-77页 |
·模型的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 | 第74页 |
·模型的成型方式及制作工艺过程 | 第74页 |
·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 | 第74-77页 |
·平面应变相似材料模型的加载 | 第77-80页 |
·加载方式 | 第77-78页 |
·加载过程及加载计算 | 第78-79页 |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79-80页 |
·平面应变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84页 |
·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80-81页 |
·锚杆轴力分析 | 第81-83页 |
·巷道破坏过程分析 | 第83-84页 |
·二种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锚杆和锚注共同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5-106页 |
·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特点 | 第85页 |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85-91页 |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85-86页 |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86-88页 |
·分析区域与力学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88-89页 |
·初始地应力场的确定 | 第89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89-90页 |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 第90-91页 |
·锚杆支护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91-94页 |
·锚固方式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 | 第91页 |
·锚杆直径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 | 第91-92页 |
·锚杆最大锚固力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92-93页 |
·锚杆长度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 | 第93页 |
·锚杆失效原因分析 | 第93-94页 |
·注浆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100页 |
·不同注浆固结体强度影响分析 | 第94-95页 |
·不同注浆加固圈厚度影响分析 | 第95-96页 |
·不同注浆部位影响分析 | 第96-97页 |
·不同注浆时机影响分析 | 第97-100页 |
·不同注浆压力影响分析 | 第100页 |
·北轨巷道合理支护方案分析 | 第100-105页 |
·围岩位移特征分析 | 第101页 |
·巷道围岩径向上的应力变化特征 | 第101-103页 |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103页 |
·锚杆轴力变化特征分析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现场监控量测及数据处理 | 第106-118页 |
·监控量测的一般要求 | 第106-107页 |
·监控量测目的 | 第106页 |
·量测项目 | 第106-107页 |
·巷道围岩变形量测 | 第107-112页 |
·巷道围岩周边相对位移和底鼓量测概况 | 第107-109页 |
·巷道围岩变形量测结果及分析 | 第109-111页 |
·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与现场量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11-112页 |
·锚杆轴力量测 | 第112-116页 |
·锚杆轴力量测概况 | 第112-113页 |
·锚杆轴力量测结果及分析 | 第113-115页 |
·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与现场量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