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11-12页 |
| 3. 拟解决的关健技术与问题 | 第12页 |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浙江省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 1. 引言 | 第14-15页 |
| 2. 浙江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多种类型并存 | 第15页 |
| ·发展速度迅猛 | 第15-16页 |
| ·紧紧依托农业产业发展 | 第16页 |
| ·业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 第16页 |
| ·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 | 第16-17页 |
| 3.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 第17页 |
| ·环境与农产品的污染 | 第17页 |
| ·农业景观美学和生态效益严重受损 | 第17页 |
| ·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观光农业经济效益不显著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浙江省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 第18-23页 |
| 1. 引言 | 第19页 |
| 2.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9-20页 |
| 3. 农业循环经济 | 第20-21页 |
| ·循环农业内涵 | 第20页 |
| ·农业循环经济结构 | 第20-21页 |
| 4. 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 | 第21-23页 |
| ·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内涵 | 第21页 |
| ·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的优点 | 第21-22页 |
| ·符合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方向 | 第21页 |
| ·提升观光农业的经济效益 | 第21-22页 |
| ·发展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是真正实现我省观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浙江省发展循环观光农业的优势背景及战略规划原则 | 第23-27页 |
| 1. 浙江省发展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的优势背景 | 第24-25页 |
| ·生态环境基础与自然资源基础 | 第24页 |
| ·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 | 第24页 |
| ·交通基础和客源基础 | 第24-25页 |
| 2. 浙江发展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的战略规划原则 | 第25-27页 |
| ·分阶段建设的原则 | 第25页 |
| ·分区建设的原则 | 第25-26页 |
| ·分产业依托建设的原则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循环农业中的景观生态结构与过程分析 | 第27-37页 |
| 1. 引言 | 第28页 |
| 2. 循环农业中景观生态结构与过程分析 | 第28-37页 |
| ·景观结构与过程原理 | 第28-29页 |
| ·循环农业中的景观生态流 | 第29-31页 |
| ·循环农业中的景观异质性 | 第31-37页 |
| ·景观异质性概念 | 第31-32页 |
| ·循环农业中的景观异质性内涵 | 第32-33页 |
| ·循环农业中的时空景观异质性表现 | 第33-34页 |
| ·循环农业中景观异质性分析与评价 | 第34-37页 |
| 第五章 循环性观光农业中景观格局建设及循环模式解析 | 第37-46页 |
| 1. 引言 | 第38页 |
| 2. 观光农业的最佳发展模式 | 第38-39页 |
| 3. 循环农业中景观格局建设 | 第39-42页 |
| ·提高区域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流的再生性,实现循环农业整体高效益 | 第39-41页 |
| ·同生物共生互利的农业生态工程 | 第39-40页 |
| ·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 | 第40页 |
| ·以养殖、加工业为主的庭院农业生态工程 | 第40-41页 |
|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循环农业景观系统的良性循环 | 第41页 |
| ·优化与美化景观,实现循环性观光农业景观价值多重性 | 第41-42页 |
| 4. 观光农业循环模式解析 | 第42-46页 |
| ·大循环 | 第42页 |
| ·小循环 | 第42-44页 |
| ·观光农业循环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的比较优势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余杭高新农业开发区某观光农业园区 | 第46-61页 |
| 1. 引言 | 第47页 |
| 2. 景观异质性现状研究 | 第47-52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47-48页 |
| ·研究方法 | 第48-52页 |
| ·数据获取与景观要素类型分析 | 第48-49页 |
| ·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3. 循环模式和景观格局优化 | 第52-56页 |
| ·优化原则 | 第52页 |
| ·提高农业景观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流再生性,实现循环农业整体高效益 | 第52-56页 |
| ·构建以种植为主,养殖和加工为辅的庭院式农业生态工程 | 第53-54页 |
| ·运用同生物共生的农业生态工程 | 第54页 |
| ·设计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循环模式 | 第54-56页 |
|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循环观光农业景观系统的良性循环 | 第56页 |
| ·合理优化管理与休憩区域景观空间结构,兼顾生态与美学 | 第56页 |
| 4. 景观格局优化后景观异质性研究 | 第56-58页 |
| ·数据获取与景观类型分析 | 第56-58页 |
| ·评价指标 | 第58页 |
| 5. 前后景观异质性比较 | 第58-61页 |
| ·多样性与优势度、均匀度比较 | 第58-59页 |
| ·丰富度与斑块密度(破碎度)比较 | 第59-61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1. 关于景观异质性指标的分析运用 | 第61页 |
| 2. 关于农业景观生态规划 | 第61-62页 |
| 3. 观光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需要建立在系统的景观生态分析基础上的规划体系 | 第62页 |
| 4. 共生共存、协调发展的原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共生体系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Abstract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