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资者情绪的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1 绪论 | 第6-13页 |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6-9页 |
|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概述 | 第6-7页 |
| ·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 | 第7页 |
| ·行为金融研究范式的兴起 | 第7-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本研究的框架 | 第9-11页 |
|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1-12页 |
| ·折价的度量 | 第11页 |
| ·数据来源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11-12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第12-13页 |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 ·标准金融框架下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传统解释 | 第13-20页 |
| ·NAV计算偏差 | 第13-16页 |
| ·代理成本 | 第16-18页 |
| ·纳税时机 | 第18-19页 |
| ·市场分割 | 第19-20页 |
| ·标准金融框架下的理论解释小结 | 第20页 |
| ·行为金融框架下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 第20-28页 |
| ·行为金融理论简述 | 第20-24页 |
| ·金融噪声理论 | 第24-25页 |
| ·投资者情绪理论 | 第25-26页 |
| ·投资者情绪的衡量与检验方法 | 第26-27页 |
| ·行为金融框架下理论解释小结 | 第27-28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 ·标准金融框架下的研究 | 第28-29页 |
| ·行为金融框架下的研究 | 第29-33页 |
| ·对我国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33-35页 |
| 3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状与实证计划的提出 | 第35-51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及其折价 | 第35-42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产业的发展 | 第35-38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历史回顾 | 第38-40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特征 | 第40-42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分析 | 第42-47页 |
| ·基金折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 ·基金折价序列平稳性分析 | 第44-47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市场监管的基本信息 | 第47-48页 |
| ·实证研究计划 | 第48-51页 |
| ·投资者情绪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48-49页 |
| ·我国投资者情绪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 ·实证研究计划 | 第50-51页 |
| 4 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实证检验 | 第51-83页 |
| ·HLW投资者情绪模型分析 | 第51-54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63页 |
| ·基金折价及其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7页 |
| ·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折价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 ·非指数组成基金与折价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信息含量分析 | 第63-70页 |
| ·研究设计 | 第63-70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0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价格与NAV协整分析 | 第70-80页 |
| ·基金价格与NAV协整关系的独立分析 | 第71-76页 |
| ·基金价格与NAV协整关系整体检验 | 第76-80页 |
| ·小结 | 第80页 |
| ·我国封闭式基金及NAV收益率波动性分析 | 第80-82页 |
| ·投资者情绪理论实证总结 | 第82-83页 |
| 5 流动性作为投资者情绪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 第83-93页 |
| ·BS(2004)流动性-投资者情绪模型分析 | 第83-86页 |
| ·模型的假设 | 第83-84页 |
| ·投资者情绪,流动性与换手率 | 第84-86页 |
| ·研究思路 | 第86-87页 |
| ·流动性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87-92页 |
| ·横截面数据分析 | 第87-89页 |
| ·面板数据分析 | 第89-92页 |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92-93页 |
| 6 其它因素对折价的影响分析 | 第93-103页 |
| ·影响因素说明 | 第93-94页 |
| ·研究设计 | 第94-95页 |
| ·横截面分析设计 | 第94-95页 |
| ·时间序列分析设计 | 第95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5-97页 |
| ·横截面实证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 ·时间序列实证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 ·实证分析小结 | 第97-10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 ·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 第103-10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04-105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