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网络及网络文化 | 第12-19页 |
(一) 网络及网络文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1、网络的概念 | 第12页 |
2、网络文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网络文化的特征 | 第13-14页 |
1、从技术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 | 第13页 |
2、从社会的角度看,它具有传统传媒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 | 第13-14页 |
3、从时效的角度看,它具有快速高效持久的特性 | 第14页 |
(三) 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4-17页 |
1、凝聚功能 | 第14-15页 |
2、渗透功能 | 第15-16页 |
3、自主构建功能 | 第16页 |
4、外围强化功能 | 第16-17页 |
(四) 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 第17-19页 |
二、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19-33页 |
(一) 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分析 | 第19-26页 |
1、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现状 | 第19-20页 |
2、大学生利用网络情况分析 | 第20-26页 |
(二) 网络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26-27页 |
1、网络信息内容丰富 | 第26页 |
2、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 第26-27页 |
3、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引导 | 第27页 |
4、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 第27页 |
5、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 第27页 |
(三) 网络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7-33页 |
1、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27-28页 |
2、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建设的挑战 | 第28-29页 |
3、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挑战 | 第29页 |
4、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 第29页 |
5、对网络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挑战 | 第29-33页 |
三、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工作原则 | 第33-38页 |
(一) 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 第33-34页 |
1、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 第33页 |
2、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 第33页 |
3、教育主客体能够交互作用 | 第33-34页 |
4、教育主体更趋社会化 | 第34页 |
(二) 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 第34-38页 |
1、民主性原则 | 第35页 |
2、稳定性原则 | 第35-36页 |
3、针对性原则 | 第36页 |
4、实效性原则 | 第36-38页 |
四、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 第38-52页 |
(一) 转变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第38-40页 |
1、更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 第38页 |
2、更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 | 第38-39页 |
3、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观 | 第39-40页 |
4、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 | 第40页 |
(二) 改进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0-42页 |
1、变被动为主动出击 | 第41页 |
2、变单向的灌输式为双向互动的交互式交流 | 第41-42页 |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单—手段向复合型手段的转变 | 第42页 |
(三) 调整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2-46页 |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性 | 第42-44页 |
2、充实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4-46页 |
(四) 建立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 第46-48页 |
1、要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 第46-47页 |
2、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 | 第47页 |
3、要加强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 第47-48页 |
(五) 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 第48-50页 |
1、建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 第48-49页 |
2、积极开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 | 第49-50页 |
(六) 加强高校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 第50-52页 |
1、加强信息法规建设,做到互联网信息服务有章可循 | 第50页 |
2、建立必要的信息审查制度,净化信息传播渠道 | 第50-51页 |
3、提高信息从业人员的素质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