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1.2.1 充填技术发展及深部充填体力学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充填体力学作用研究 | 第13页 |
1.2.3 深井开采充填体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1.2.4 提高尾砂充填体强度研究 | 第14-16页 |
1.2.5 影响尾砂充填体强度研究 | 第16-18页 |
1.2.6 尾砂充填体强度理论 | 第18-20页 |
1.2.7 充填体自立高度与稳定性研究 | 第20-22页 |
1.2.8 高阶段充填体配比设计经验 | 第22-2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与意义 | 第23-27页 |
1.3.1 制约充填采矿技术发展的充填体力学问题 | 第23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及与深部岩体的匹配分析 | 第27-49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尾砂胶结充填体物理力学特性及胶凝机理 | 第27-31页 |
2.2.1 尾砂胶结充填体物理力学性能 | 第27-28页 |
2.2.2 尾砂充填体胶凝机理 | 第28-31页 |
2.3 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试验 | 第31-32页 |
2.3.1 尾砂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 第31页 |
2.3.2 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试验 | 第31-32页 |
2.4 尾砂充填体破坏规律分析 | 第32-33页 |
2.4.1 受压破坏规律 | 第32-33页 |
2.4.2 受拉破坏规律 | 第33页 |
2.5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建立 | 第33-42页 |
2.5.1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2.5.2 充填体损伤模型探讨 | 第34-38页 |
2.5.3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2.5.4 尾砂充填体损伤模型的三维扩展 | 第41-42页 |
2.6 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规律分析 | 第42-44页 |
2.6.1 不同配比充填体损伤规律 | 第42页 |
2.6.2 损伤特性下充填体变形的能量分析 | 第42-44页 |
2.7 尾砂胶结充填体与深部岩体匹配分析 | 第44-46页 |
2.8 深部开采充填体合理强度确定 | 第46-4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尾砂分形级配模型及最佳充填体强度优化设计 | 第49-71页 |
3.1 前言 | 第49页 |
3.2 分级尾砂级配的分形研究 | 第49-55页 |
3.2.1 分级尾砂的分形计算 | 第49-51页 |
3.2.2 分级尾砂级配研究 | 第51-55页 |
3.3 分级尾砂级配神经网络模型 | 第55-62页 |
3.3.1 分级尾砂充填体强度与其级配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55-56页 |
3.3.2 梯度下降法与混沌优化相结合的神经网络训练 | 第56-61页 |
3.3.3 尾砂级配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3.3.4 模型检验 | 第62页 |
3.4 分级尾砂级配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62-66页 |
3.4.1 分级尾砂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排序 | 第62-64页 |
3.4.2 分级尾砂孔隙分维数对强度的影响 | 第64页 |
3.4.3 分级尾砂分维数相关率对强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 最佳强度下选矿尾砂分级的混沌优化研究 | 第66-68页 |
3.6 安庆铜矿选矿尾砂的合理分级设计 | 第68-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高阶段尾砂充填体力学计算模型及配比优化设计 | 第71-109页 |
4.1 前言 | 第71页 |
4.2 高阶段采矿尾砂充填体力学作用机理 | 第71-74页 |
4.3 非胶结尾砂充填体侧压力分析模型 | 第74-86页 |
4.3.1 非胶结分级尾砂充填体自然安息角测试 | 第74-77页 |
4.3.2 非胶结尾砂充填体自然安息角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79页 |
4.3.3 采场非胶结尾砂充填体自然安息角确定 | 第79-80页 |
4.3.4 非胶结尾砂充填体侧压系数 | 第80-81页 |
4.3.5 高阶段矿柱开采侧压力分析模型 | 第81-86页 |
4.4 围岩作用下高阶段充填体力学模型 | 第86-97页 |
4.4.1 围岩对充填体力学作用模型 | 第86-88页 |
4.4.2 分层充填体内垂直应力分析模型 | 第88-90页 |
4.4.3 高阶段分层充填体极限平衡力学分析模型 | 第90-93页 |
4.4.4 可暴露任意高度的胶结充填体力学条件 | 第93页 |
4.4.5 深部开采高阶段充填体强度模型 | 第93-97页 |
4.5 高阶段分层充填体可靠性分析 | 第97-102页 |
4.5.1 胶结充填体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分析 | 第98-99页 |
4.5.2 分层充填体可靠性分析 | 第99-101页 |
4.5.3 高阶段分层充填体可靠性分析实例 | 第101-102页 |
4.6 高阶段尾砂胶结充填体配比优化 | 第102-105页 |
4.7 安庆铜矿5号矿房充填体优化设计 | 第105-10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高阶段尾砂充填体变形的混沌时序重构及灰色预测 | 第109-127页 |
5.1 前言 | 第109页 |
5.2 充填体变形的混沌研究 | 第109-113页 |
5.2.1 充填体变形时间序列重构相空间 | 第109-110页 |
5.2.2 充填体变形的动力系统维数计算 | 第110-112页 |
5.2.3 充填体变形的混沌识别 | 第112页 |
5.2.4 相空间最近邻点距离演变与傅里叶快速变换 | 第112-113页 |
5.3 基于重构相空间规律的充填体变形灰色预测 | 第113-114页 |
5.4 深部开采高阶段充填体变形规律及稳定性预测 | 第114-125页 |
5.4.1 高阶段充填体变形测试 | 第114-116页 |
5.4.2 充填体变形的动力系统维数和Lyapunov指数计算 | 第116-117页 |
5.4.3 不同配比充填体变形在相空间中相点距离的演变规律 | 第117-120页 |
5.4.4 充填体稳定性判断 | 第120-121页 |
5.4.5 充填体变形预测与采场合理回采周期确定 | 第121-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127-128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4页 |
附录 | 第14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