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厂废煤沥青的回收利用研究
第一章 煤沥青的综合利用 | 第1-20页 |
1 | 第9-11页 |
·煤沥青种类和组成 | 第9-10页 |
·煤沥青的种类 | 第9页 |
·煤沥青的组成和结构 | 第9-10页 |
·煤沥青的组分分析 | 第10页 |
·我国煤沥青的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外煤沥青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煤沥青改性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成分分离 | 第11-12页 |
·添加塑性剂 | 第12页 |
·添加化学活性剂 | 第12-14页 |
·煤沥青针状焦研究进展 | 第14页 |
·浸渍剂沥青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溶剂沉降法 | 第15页 |
·溶剂离心法 | 第15页 |
·溶剂—过滤法 | 第15页 |
·溶剂絮凝法 | 第15页 |
·环氧煤沥青涂料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筑路用煤沥青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乳化燃料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3 本课题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化学添加剂对废煤沥青的改性研究 | 第20-32页 |
·实验原理 | 第20-21页 |
·氧化剂对沥青的氧化作用 | 第20页 |
·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废沥青的改性实验 | 第22-23页 |
·结焦值的测定 | 第23页 |
·甲苯不溶物的测定 | 第23页 |
·喹啉不溶物的测定 | 第2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3-32页 |
·添加剂及最佳用量的选择 | 第23-26页 |
·混合添加剂添加方式的选择 | 第26-28页 |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9页 |
·改性后主要质量指标与一些改质沥青标准比较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改性前后的沥青性能的比较 | 第32-41页 |
·改性前后粘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改性前后硫含量的比较 | 第33-36页 |
·吸收光谱 | 第3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5页 |
·样品测定 | 第35-36页 |
·混捏温度下加热的稳定性比较 | 第36-37页 |
·固定碳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红外光谱的比较 | 第38-40页 |
·改性沥青实验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乳化燃料的制备 | 第41-52页 |
·实验原理 | 第41-43页 |
·乳化液形成机理 | 第41页 |
·乳化燃料完全燃烧和节能降污机理 | 第41-43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乳化剂的作用及混合乳化剂的配制 | 第43-44页 |
·沥青乳化燃料制备 | 第44-45页 |
·沥青乳化燃料粘度的测定 | 第45页 |
·沥青乳化燃料常温稳定性和冷热循环稳定性的测定 | 第45页 |
·乳化燃料燃烧性能的测定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沥青调配剂及其用量的选择 | 第45-46页 |
·不同HLB值乳化剂的选择 | 第46页 |
·乳化剂用量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不同加水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乳化温度的选择 | 第48页 |
·粘度随温度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48页 |
·沥青乳化燃料常温稳定性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沥青乳化燃料冷热循环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第49页 |
·乳化燃料燃烧特性的测试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煤系针状焦原料(净化沥青)的制备 | 第52-58页 |
·实验原理 | 第52-53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净化过程 | 第53-54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4页 |
·喹啉不溶物的测定 | 第54页 |
·灰分的测定 | 第54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正交实验结果及直观分析、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因素指标图 | 第56页 |
·灰分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