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社会主义观发展历程概述 | 第7-8页 |
(一) 空想社会主义观 | 第7页 |
(二) 科学社会主义观 | 第7-8页 |
二、 刘少奇社会主义观研究现状概述 | 第8-10页 |
(一) 第一个阶段 1980 年至八十年代末 | 第8-9页 |
(二) 第二个阶段九十年代初至 1998 年 | 第9页 |
(三) 第三个阶段 1998 年至今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刘少奇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 第10-30页 |
一、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过渡思想 | 第10-11页 |
(一)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 | 第10-11页 |
(二)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特点 | 第11页 |
二、 刘少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 第11-15页 |
(一) 确定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 第11-12页 |
(二) 设计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 | 第12-13页 |
(三) 提出股份制合作经济思想 | 第13-14页 |
(四) 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 第14-15页 |
三、 刘少奇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 | 第15-18页 |
(一) 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15-16页 |
(二) 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三) 指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克服官僚主义 | 第17页 |
(四) 阐发社会主义法制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四、 刘少奇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第18-24页 |
(一) 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 第18-19页 |
(二) 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 第19-20页 |
(三) 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 第20-21页 |
(四) 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 | 第21-23页 |
(五) 提出有关教育改革思想 | 第23-24页 |
(六) 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 | 第24页 |
五、 刘少奇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 第24-30页 |
(一) 执政后,党情国情的变化 | 第24-26页 |
(二)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刘少奇与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比较 | 第30-38页 |
一、 刘少奇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异同 | 第30-33页 |
(一) 毛泽东、刘少奇新民主主义时期相关思想之比较 | 第30-31页 |
(二) 毛泽东、刘少奇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异同 | 第31-32页 |
(三) 毛泽东与刘少奇社会主义观的不同之处小结 | 第32-33页 |
二、 刘少奇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异同 | 第33-38页 |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 第33-35页 |
(二)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 | 第35-37页 |
(三) 刘少奇与邓小平比较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刘少奇社会主义观的时代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 第38-41页 |
一、 刘少奇社会主义观的时代进步性 | 第38-39页 |
二、 刘少奇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局限性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