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天人合一”观念概述 | 第6-7页 |
第二节 学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 第8-10页 |
第二章 先秦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论构造和特点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道家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论述 | 第10-15页 |
一、 道家对社会文明异化必然性的认识(天人关系之人事) | 第10-11页 |
二、 道家对天道、人性的认识(天人关系之天及与之沟通的人性) | 第11页 |
三、 道家对治社会文明异化的思路:由天之人 | 第11-12页 |
四、 道家对人性构成中道德价值与知识价值的认识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论述 | 第15-20页 |
一、 儒家对社会文明异化必然性的认识(天人关系之人事) | 第15-16页 |
二、 儒家对天道、人性的认识(天人关系之天及与之沟通的人性) | 第16-17页 |
三、 儒家对治社会文明异化的思路:由人之天 | 第17-19页 |
四、 儒家对人性构成中审美价值与知识价值的认识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我国先秦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论特点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异化观与先秦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比较 | 第23-2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异化观的理论构造 | 第23-27页 |
一、 马克思对人性和人性实现方式的认识 | 第23-25页 |
二、 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异化观与我国先秦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比较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