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 第9-13页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2.2 混凝土及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力学的应用状况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混凝土及钢纤维混凝土材料的损伤理论 | 第15-31页 |
2.1 混凝土的损伤理论 | 第15-20页 |
2.1.1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1.2 损伤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3 混凝土的损伤现象 | 第17-18页 |
2.1.4 混凝土的损伤机理 | 第18-20页 |
2.2 混凝土的损伤本构模型 | 第20-30页 |
2.2.1 素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模型 | 第20-26页 |
2.2.2 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本构模型 | 第26-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试验研究 | 第31-49页 |
3.1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实验研究的内容 | 第31页 |
3.2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实验的设计 | 第31-33页 |
3.2.1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实验试件的材料及制作 | 第32页 |
3.2.2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实验的加载测试系统 | 第32-33页 |
3.3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实验成果分析 | 第33-40页 |
3.3.1 试验得到的抗压强度及劈拉强度 | 第33-34页 |
3.3.2 试验所得的 P-CMOD全曲线 | 第34-37页 |
3.3.3 试验所得的 P-△全曲线 | 第37-40页 |
3.4 钢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 | 第40-45页 |
3.4.1 素混凝土 P-△全曲线转化为σ-ε全曲线的理论 | 第40-41页 |
3.4.2 钢纤维混凝土 P-△全曲线转化为σ-ε全曲线的理论 | 第41-42页 |
3.4.3 钢纤维混凝土 P-△全曲线转化为σ-ε全曲线 | 第42-45页 |
3.5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有限元分析 | 第49-67页 |
4.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49-52页 |
4.1.1 位移模式及其坐标变换 | 第49-50页 |
4.1.2 应力及应变转换矩阵 | 第50页 |
4.1.3 劲度矩阵 | 第50-51页 |
4.1.4 荷载列阵 | 第51-52页 |
4.2 考虑损伤的有限单元方法 | 第52-56页 |
4.2.1 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力学定解问题描述 | 第52-53页 |
4.2.2 损伤本构方程 | 第53页 |
4.2.3 损伤单元的劲度矩阵 | 第53-54页 |
4.2.4 结构的应变-损伤耦合迭代计算方法 | 第54页 |
4.2.5 损伤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4.3 考虑损伤因素的有限元计算程序 | 第56-61页 |
4.3.1 商用软件 Marc程序简介 | 第56-57页 |
4.3.2 Marc程序的数据输入与输出 | 第57-58页 |
4.3.3 Marc软件的求解器 | 第58页 |
4.3.4 基于 Marc的损伤有限元计算程序 | 第58-61页 |
4.4 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的检验 | 第61-66页 |
4.4.1 检验方案及计算参数的取值 | 第61-62页 |
4.4.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2-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钢纤维混凝土加强叠合梁的损伤分析 | 第67-74页 |
5.1 算例模型 | 第67页 |
5.2 算例成果分析 | 第67-72页 |
5.2.1 起裂荷载及其对应跨中挠度的对比 | 第67-70页 |
5.2.2 极限荷载及其对应跨中挠度的对比 | 第70-72页 |
5.2.3 钢纤维加强叠合梁设计的建议 | 第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和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