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压路机减振性能研究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3页 |
| 1.1 减振与振动压路机减振 | 第6-8页 |
| 1.2 振动压路机减振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方法和内容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振动压路机减振讨论 | 第13-24页 |
| 2.1 振动压路机减振的评价方法 | 第13-17页 |
| 2.1.1 振动压路机乘坐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 2.1.2 振动轮和机架系统减振的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 2.2 振动压路机两自由度模型 | 第17-24页 |
| 2.2.1 激振频率的选择 | 第18-20页 |
| 2.2.2 减振器刚度的选择 | 第20-21页 |
| 2.2.3 机架和振动轮质量比的选择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五自由度系统模型的理论研究 | 第24-34页 |
| 3.1 五自由度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 3.2 五自由度模型的求解 | 第27-28页 |
| 3.3 五自由度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28-34页 |
| 第四章 系统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34-44页 |
| 4.1 土壤参数的分析 | 第34-36页 |
| 4.1.1 土壤的描叙和简化 | 第34-35页 |
| 4.1.2 压实过程中土壤参数的变化 | 第35-36页 |
| 4.2 轮胎参数的分析 | 第36-38页 |
| 4.2.1 轮胎的性能要求 | 第36页 |
| 4.2.2 轮胎的振动特性 | 第36-37页 |
| 4.2.3 轮胎的充气压力 | 第37-38页 |
| 4.3 振动轮用减振器的参数分析 | 第38-44页 |
| 4.3.1 振动轮减振系统模型 | 第39-40页 |
| 4.3.2 减振系统对橡胶减振器的性能要求 | 第40-41页 |
| 4.3.3 橡胶减振器的动态性能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试验分析 | 第44-56页 |
| 5.1 试验装置 | 第44-46页 |
| 5.1.1 试验样机和场地 | 第44页 |
| 5.1.2 试验仪器 | 第44-45页 |
| 5.1.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5-46页 |
| 5.2 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 第46-50页 |
| 5.3 数据处理 | 第50-56页 |
| 5.3.1 传递函数的基本理论 | 第50-53页 |
| 5.3.2 计算传递函数的步骤 | 第53-56页 |
| 第六章 结构参数对减振的影响 | 第56-70页 |
| 6.1 振动轮和机架之间的减振 | 第56-62页 |
| 6.1.1 传递函数的特点 | 第56-58页 |
| 6.1.2 减振器刚度变化对传递函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 6.1.3 驱动轮气压变化对传递函数的影响 | 第60-62页 |
| 6.2 机架内部的减振 | 第62-64页 |
| 6.3 机架和驾驶室之间的减振 | 第64-67页 |
| 6.3.1 传递函数的特点 | 第64-65页 |
| 6.3.2 驾驶室质量变化对传递函数的影响 | 第65-67页 |
| 6.4 驾驶室和座椅之间的减振 | 第67-69页 |
| 6.5 结论 | 第69-7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7.1 结论 | 第70-71页 |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Ⅰ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