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8-2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2 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19-23页 |
1.3 本文的创新 | 第23-25页 |
2 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25-37页 |
2.1 古典或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述评 | 第25-28页 |
2.1.1 古典学派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2.1.2 古典学派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评析 | 第26-28页 |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述评 | 第28-30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评析 | 第29-30页 |
2.3 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述评 | 第30-31页 |
2.3.1 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30-31页 |
2.3.2 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评析 | 第31页 |
2.4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转轨过程中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述评 | 第31-37页 |
2.4.1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转轨过程中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31-35页 |
2.4.2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转轨过程中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的评析 | 第35-37页 |
3 市场、市场调节和市场失灵 | 第37-52页 |
3.1 市场、市场经济的界定 | 第37-38页 |
3.2 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 第38-41页 |
3.3 市场发挥功能的条件 | 第41-45页 |
3.3.1 市场发挥功能的自身条件 | 第41-43页 |
3.3.2 市场发挥功能的微观条件 | 第43-44页 |
3.3.3 市场发挥功能的宏观条件 | 第44-45页 |
3.4 市场失灵问题 | 第45-49页 |
3.4.1 市场失灵及其界定 | 第45-47页 |
3.4.2 市场失灵的基本类型 | 第47-48页 |
3.4.3 市场失灵的清单和基本内容 | 第48-49页 |
3.5 市场失灵的克服与矫正 | 第49-52页 |
3.5.1 克服与矫正市场失灵的主体 | 第49-50页 |
3.5.2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克服与矫正 | 第50-52页 |
4 政府、政府调节和政府失灵 | 第52-65页 |
4.1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与定位 | 第52-53页 |
4.2 政府的经济职能 | 第53-58页 |
4.2.1 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依据 | 第53-55页 |
4.2.2 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内容 | 第55-58页 |
4.3 政府失灵问题 | 第58-62页 |
4.4 政府失灵的克服与矫正 | 第62-65页 |
5 市场与政府耦合的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 | 第65-74页 |
5.1 市场与政府耦合的制约因素 | 第65-69页 |
5.2 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边界 | 第69-71页 |
5.3 市场与政府耦合的模式选择 | 第71-74页 |
6 顺向替代模式:背景、特点和问题 | 第74-85页 |
6.1 顺向替代模式出现的背景 | 第74-76页 |
6.2 顺向替代模式的特点 | 第76-78页 |
6.3 顺向替代模式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 第78-85页 |
7 逆向替代模式:背景、特点和问题 | 第85-96页 |
7.1 逆向替代模式出现的背景 | 第85-88页 |
7.1.1 转轨中国家(即前社会主义国家)逆向替代模式出现的背景 | 第85-87页 |
7.1.2 发展中国家逆向替代模式出现的背景 | 第87-88页 |
7.2 逆向替代模式的特点 | 第88-93页 |
7.3 逆向替代模式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 第93-96页 |
8 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践透视 | 第96-105页 |
8.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逆向替代模式 | 第96-97页 |
8.2 中国逆向替代模式实践的特色 | 第97-101页 |
8.3 立足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政府关系 | 第101-105页 |
9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5-110页 |
9.1 本文的结论 | 第105-108页 |
9.2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