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7页 |
| 第一节 新基因的概述 | 第12-16页 |
| ·新基因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新基因的产生机制 | 第13-16页 |
| ·基因重复 | 第13页 |
| ·外显子重排 | 第13-14页 |
| ·逆转座 | 第14-15页 |
| ·可移动元件 | 第15页 |
| ·基因水平转移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新基因的进化规律 | 第16-24页 |
| ·基因重复的种类及产生机制 | 第16-18页 |
| ·部分基因重复 | 第17页 |
| ·单基因重复 | 第17页 |
| ·片段重复 | 第17-18页 |
| ·基因组重复 | 第18页 |
| ·重复基因的命运 | 第18-19页 |
| ·无功能化 | 第18页 |
| ·新功能化 | 第18页 |
| ·亚功能化 | 第18-19页 |
| ·重复基因进化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 ·重复基因的群体遗传学模型 | 第19-24页 |
| ·无功能化模型 | 第19-20页 |
| ·新基因化模型 | 第20-21页 |
| ·亚功能化模型 | 第21-22页 |
| ·综合模型 | 第22-24页 |
| 第三节 新外显子的起源与进化 | 第24-27页 |
| ·外显子的产生机制 | 第24-25页 |
| ·外显子重复 | 第24页 |
| ·转座 | 第24-25页 |
| ·内含子外显化 | 第25页 |
| ·新外显子进化的初步认识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40页 |
| 第四节 两个新外显子在锌指蛋白zfp39中的起源与进化 | 第27-40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 ·新外显子的发现及确定 | 第28页 |
| ·群体遗传学分析的动物材料 | 第28-31页 |
| ·小鼠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PCR扩增和测序 | 第29-31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 ·Ka/Ks检验 | 第31页 |
| ·核苷酸变异度 | 第31-32页 |
| ·群体分化检验 | 第32页 |
| ·Tajiam’sD检验 | 第32页 |
| ·Fu和Li检验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 ·新外显子的结构的特征和起源 | 第33-34页 |
| ·新外显子的进化 | 第34-36页 |
| ·新外显子的功能分析 | 第36-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附表1: Exon2及两端内含子序列 | 第46-50页 |
| 附表2: Exon5上部分序列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