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上海高等学校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

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8-11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对高校历史建筑和环境的认识第8页
     ·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第8-9页
   ·基本概念第9页
   ·研究目的、方法及框架第9-11页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思路与方法第1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0页
     ·研究框架第10-11页
第2章 上海高校发展历史第11-18页
   ·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第11-13页
     ·第一阶段(1843-1911年)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第11页
     ·第二阶段(1912-1949年)民国和国民政府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第11-12页
     ·第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第12-13页
   ·上海高校建筑的发展第13-18页
     ·外廊式建筑第13-14页
     ·西方复古主义第14-15页
     ·拆衷主义第15-16页
     ·早期现代主义第16页
     ·苏联影响下的民族形式第16-18页
第3章 上海高校历史建筑现状第18-26页
   ·历史建筑保存现状第18-23页
     ·分布第18-20页
     ·建筑年代第20-21页
     ·结构材料第21-22页
     ·建筑质量第22页
     ·使用性质第22-23页
   ·保护规划的制定情况第23-24页
     ·市区级保护第23页
     ·校园单独制定的保护规划第23-24页
   ·高校历史环境保护和利用面临的问题第24-26页
     ·对校园历史保护和利用关系认识不足第24页
     ·对历史建筑的环境不够重视第24-25页
     ·校园持续建设缺乏保护性建设导则等等第25页
     ·对历史资料的统一管理和维护第25-26页
第4章 保护和利用对策研究第26-39页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概念与性质第26页
   ·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26-28页
     ·历史环境保存与再利用的关系第26-27页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校园规划的关系第27-28页
   ·校园历史建筑与环境评价标准第28-30页
     ·校园历史建筑评价第28页
     ·校园历史环境的评价标准第28-30页
   ·校园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模式第30-31页
     ·新旧建筑空间的融合第30-31页
     ·对历史建筑的提炼第31页
   ·实际案例第31-32页
     ·新旧建筑空间的融合:同济大学一.二九大礼堂第31-32页
     ·对历史建筑的提炼: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教学楼第32页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第32-37页
     ·校园历史环境的构成要素第33-34页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第34-35页
     ·校园历史环境保护性建设导则第35-37页
   ·实例分析第37-39页
     ·华东政法学院第37页
     ·同济大学第37-39页
第5章 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思考第39-47页
   ·历史建筑不同的保护利用观念第39-40页
   ·风格模式与学校发展第40-42页
     ·类型学的方法指导第40-41页
     ·将保护历史的氛围融入到城市设计的区域当中第41-42页
   ·保护和利用的技术问题第42-43页
     ·如何确立历史校园的合理建筑容量第42页
     ·如何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第42页
     ·如何形成灵活有效的开发方式第42-43页
   ·我国校园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方向第43-47页
     ·交流共享空间成为历史校园的空间核心第43页
     ·校市一体化带来的校园开放性第43页
     ·分区办校发挥历史校园的辐射作用第43-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后记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锌的活化、吸收及转运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Cimatron~(it)的模具数控程序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