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城市建筑风貌特色研究与实践
第1章 绪论 | 第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都江堰市悠远的历史 | 第12-33页 |
·建置沿革 | 第12-14页 |
·治所变迁 辖区幻化 | 第14-17页 |
·始为县治 | 第14-15页 |
·中置灌州 | 第15页 |
·近置县、市 | 第15-17页 |
·城镇萌发期(唐朝以前) | 第17-22页 |
·源于古蜀 | 第17-18页 |
·因水设堰 | 第18-19页 |
·早期丝路必经之地 | 第19-21页 |
·川西锁钥,军事重地 | 第21-22页 |
·城镇形成期(唐朝至民国) | 第22-26页 |
·江西江东犄角城 | 第22-23页 |
·十万杨柳连属城 | 第23-24页 |
·高低雉堞依山头 | 第24-25页 |
·边贸重镇 | 第25-26页 |
·城镇兴起期(民国之后) | 第26-33页 |
·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 | 第26-27页 |
·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初 | 第27-28页 |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 | 第28-30页 |
·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 | 第30-33页 |
第3章 都江堰市城镇建筑史 | 第33-48页 |
·四川城镇古代建筑发展概述 | 第33-38页 |
·城镇由来 | 第33-34页 |
·四川城镇的分布特点 | 第34-35页 |
·布局特点 | 第35-36页 |
·场所特点 | 第36-37页 |
·朴实典雅的城镇风貌特色 | 第37-38页 |
·都江堰市城镇建筑史 | 第38-48页 |
·传统建筑风格时期 | 第38-42页 |
·与西方风格结合时期 | 第42-44页 |
·功能实用时期 | 第44-45页 |
·风格泛滥时期 | 第45-48页 |
第4章 城市建筑风貌特色的评价体系 | 第48-70页 |
·如何评价城市的美? | 第48-56页 |
·艺术范畴 | 第48-51页 |
·物化结构 | 第51-54页 |
·观念体系 | 第54-56页 |
·如何评价建筑? | 第56-60页 |
·建筑的三重属性 | 第57-59页 |
·建筑发展的规律 | 第59-60页 |
·建筑的美如何体现? | 第60-70页 |
·建筑应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共雅 | 第60-62页 |
·建筑文化应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 第62页 |
·建筑文化应是多元化的 | 第62-63页 |
·建筑文化应是不断发展与交融的 | 第63-64页 |
·古今建筑文化交融应是不断探索和追求的 | 第64-65页 |
·建筑美的具体体现 | 第65-70页 |
第5章 都江堰市建筑风貌特色研究 | 第70-88页 |
·都江堰城镇建筑特色的演进 | 第70-75页 |
·建筑风貌特色的演进 | 第70-71页 |
·城镇建筑演进造成的后果 | 第71-75页 |
·都江堰市建筑风貌特色弱化原因分析 | 第75-80页 |
·建筑技术的进步 | 第75页 |
·人的需求变化 | 第75-76页 |
·过分追求现代化,盲目追求建筑个性 | 第76-77页 |
·城市整体特色框架的缺失 | 第77-78页 |
·人文场所精神迅速消失 | 第78-80页 |
·都江堰应有什么样的城市建筑风貌特色? | 第80-88页 |
·从城市宏观环境的角度 | 第80-81页 |
·从城市中观的角度 | 第81-84页 |
·从城市建筑的角度 | 第84-88页 |
第6章 都江堰市建筑风貌特色实践 | 第88-105页 |
·早期对城乡风貌特色建设的探索 | 第88-91页 |
·对新建建筑的控制 | 第88-90页 |
·对旧有建筑的整治改造 | 第90-91页 |
·对城乡风貌特色框架的系统探索 | 第91-94页 |
·系统探索过程 | 第91页 |
·都江堰市城市空间景观规划 | 第91-94页 |
·对城乡风貌特色建设的推进 | 第94-102页 |
·对新建建筑的严格审批 | 第94-95页 |
·对城区旧有建筑的改造 | 第95-99页 |
·乡镇农房风貌改造 | 第99-102页 |
·风貌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2-105页 |
·旧有建筑风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2-103页 |
·新建设建筑风貌特色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3-105页 |
第7章 反思与展望 | 第105-111页 |
·对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对旧有建筑风貌改造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105页 |
·对新建设建筑中风貌特色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对未来都江堰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展望 | 第106-111页 |
·要强化对建筑宏观环境研究 | 第106-107页 |
·对旧城进行“有机更新”与“持续维护” | 第107页 |
·对建筑风格进行不断探求 | 第107-108页 |
·构筑和谐的城市人文场所与景观关怀 | 第108-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