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NO_X空气氧化与液相吸收实验研究

前言第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页
 1.2 NO_X的主要危害第9-10页
 1.3 NO_X废气的主要来源第10-11页
 1.4 国内外NO_X废气污染及治理现状第11-13页
 1.5 工业尾气脱氮技术第13-19页
  1.5.1 气相反应法第13-14页
  1.5.2 液体吸收法第14-19页
   1.5.2.1 水吸收法第15页
   1.5.2.2 酸吸收法第15-16页
   1.5.2.3 碱液吸收法第16-17页
   1.5.2.4 液相还原吸收法第17-19页
 1.6 NO的空气氧化第19-20页
 1.7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20-21页
第二章 NO_X液体吸收与空气氧化机理第21-33页
 2.1 NO_X吸收过程的传质理论基础第21-24页
  2.1.1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第21-22页
  2.1.2 双膜理论基础第22-24页
 2.2 NO_X的溶解度第24-26页
  2.2.1 NO的溶解度第25页
  2.2.2 NO_2的溶解度第25-26页
 2.3 NO_x水吸收机理第26-29页
  2.3.1 气相反应第26-27页
  2.3.2 液相反应第27页
  2.3.3 反应机理第27-28页
  2.3.4 气相传质速率第28-29页
 2.4 还原性碱液吸收NO_X的反应机理第29-30页
 2.5 NO空气氧化反应机理第30-33页
  2.5.1 三分子反应机理第30页
  2.5.2 以(NO)_2作为中间体的反应机理第30-31页
  2.5.3 以NO_3为中间体的反应机理第31页
  2.5.4 反应速率常数第31-32页
  2.5.5 空气和NO_X废气的最佳混合比的选择第32-33页
第三章 实验设计第33-43页
 3.1 实验流程和实验步骤第33-34页
 3.2 实验设备第34-35页
  3.2.1 气体混合器第34页
  3.2.2 氧化塔尺寸第34-35页
  3.2.3 吸收塔第35页
  3.2.4 填料尺寸第35页
  3.2.5 设备改造第35页
 3.3 分析试剂与仪器第35-38页
 3.4 相关概念第38页
 3.5 NO_X检测方法第38-40页
 3.6 浓硫酸反应吸收法第40-41页
 3.7 吸收塔泛点气速预测第41-43页
  3.7.1 泛点气速计算公式第41页
  3.7.2 计算结果第41-43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3-63页
 4.1 分析方法第43-44页
 4.2 氮氧化物浓度及氧化度计算第44-45页
 4.3 计算举例第45-46页
 4.4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第46-53页
  4.4.1 模拟NO_X废气的氧化度第46-48页
  4.4.2 尿素溶液反应吸收NO_X的实验数据分析第48-51页
  4.4.3 浓硫酸溶反应吸收NO_X的实验数据分析第51-53页
 4.5 实验数据再整理第53-63页
  4.5.1 NO_X的氧化度第53页
  4.5.2 NO_X浓度一定时,吸收率η和氧化度α的关系第53-57页
  4.5.3 氧化度α一定时,NO_X吸收率η和浓度关系第57-63页
第五章 工程预测第63-71页
 5.1 工程背景第63页
 5.2 设计依据第63页
 5.3 氧化塔设计计算第63-65页
 5.4 碱性尿素溶液吸收塔设计计算第65-68页
  5.4.1 吸收塔尺寸设计计算第65-66页
  5.4.2 工艺流程图第66-67页
  5.4.3 吸收塔气速设计计算第67-68页
 5.5 浓硫酸吸收塔设计计算第68-71页
  5.5.1 浓硫酸吸收工艺流程设计第68-69页
  5.5.2 吸收塔尺寸设计计算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第71-72页
符号说明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发表文章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8-79页
附录第79-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目标马氏决策过程摄动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NiO基半导体光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