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稻瘟病作为研究植物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模式系统 | 第9页 |
·稻瘟菌致病性的生物学研究 | 第9-10页 |
·稻瘟菌致病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0-25页 |
·稻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稻瘟菌品种特异性基因的研究 | 第22-23页 |
·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 | 第23-25页 |
·稻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方法 | 第25-26页 |
·从表型到基因 | 第25-26页 |
·从基因到表型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稻瘟病菌致病性减弱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28-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供试稻瘟菌菌株、水稻品种、稻瘟菌基因组文库和选择标记 | 第28-29页 |
·致病性减弱突变体的筛选 | 第29页 |
·突变体其它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 第29页 |
·突变体在洋葱内表皮上各侵染阶段的特征观察与分析 | 第29-30页 |
·突变体的突变表型与HygB抗性共分离测定 | 第30页 |
·突变体基因组中质粒插入位点数和拷贝数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致病性减弱突变体的获得 | 第31页 |
·突变体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 第31-32页 |
·突变体侵入过程的观察 | 第32-34页 |
·突变体的突变表型与HygB抗性共分离分析 | 第34-35页 |
·突变体基因组中质粒插入位点数和拷贝数的Southern验证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附着胞形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第37-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附着胞形成基因的克隆 | 第37-38页 |
·附着胞形成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38-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6页 |
·附着胞形成基因的克隆 | 第40-47页 |
·附着胞形成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47-5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图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