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分析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40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 | 第17-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20页 |
·城市 | 第20-21页 |
·城市化 | 第21-25页 |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视角 | 第26-40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哲学思想 | 第27-29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地理学思想 | 第29-30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学思想 | 第30-34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思想 | 第34-37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美学思想 | 第37-40页 |
第2章 引言 | 第40-4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0-43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哲学意义 | 第40-41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地理学意义 | 第41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学意义 | 第41-42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意义 | 第42-43页 |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美学意义 | 第43页 |
·研究内容 | 第43页 |
·研究思路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44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44页 |
·分类研究与对比综合研究 | 第44页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44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44-45页 |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45-46页 |
第3章 城市土地利用的哲学分析 | 第46-74页 |
·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哲学思想 | 第46-59页 |
·笛卡儿-牛顿的机械论哲学观 | 第46-48页 |
·经济主义哲学观 | 第48-49页 |
·个人主义哲学观 | 第49-51页 |
·科学主义哲学观 | 第51-52页 |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观 | 第52-53页 |
·环境哲学观 | 第53-56页 |
·生态哲学观 | 第56-59页 |
·哲学思想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59-62页 |
·机械论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59页 |
·经济主义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个人主义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0页 |
·科学主义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0-61页 |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1页 |
·环境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1-62页 |
·生态哲学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2页 |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哲学基础--生态哲学 | 第62-69页 |
·我国古代哲学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63-64页 |
·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 第64-66页 |
·可持续发展观体现的哲学思想 | 第66-67页 |
·可持续发展观体现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67-69页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哲学观建设 | 第69-74页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矛盾 | 第69-70页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想根源 | 第70-71页 |
·中国城市土地的生态哲学观建设途径 | 第71-74页 |
第4章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理学分析 | 第74-91页 |
·城市土地的地理学分析 | 第74-77页 |
·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空间结构变化 | 第75页 |
·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 第75-76页 |
·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地表环境变化 | 第76-77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77-82页 |
·农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77-78页 |
·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78-80页 |
·现代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80-82页 |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分析 | 第82-88页 |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 第82-83页 |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理论 | 第83-88页 |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 | 第88-91页 |
·社会矛盾的凸显 | 第88页 |
·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 第88-91页 |
第5章 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学分析 | 第91-117页 |
·城市生态系统 | 第91-98页 |
·城市生态环境容量 | 第91-92页 |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92页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92-94页 |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94-97页 |
·城市土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97-98页 |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分析 | 第98-110页 |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 第99-100页 |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影响的机理 | 第100-103页 |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影响的表现 | 第103-108页 |
·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影响的对策研究 | 第110-117页 |
·制定对策需要遵循的原则 | 第110-111页 |
·前瞻性对策 | 第111-114页 |
·恢复性对策 | 第114-117页 |
第6章 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 第117-147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特性 | 第117-124页 |
·城市土地的属性 | 第117-118页 |
·城市土地的供求 | 第118-120页 |
·城市土地的价格 | 第120-122页 |
·城市土地的利益分配 | 第122-124页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问题 | 第124-129页 |
·政府行为不当造成城市用地无序 | 第124-125页 |
·土地市场发育滞后带来城市用地无序 | 第125页 |
·城市土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城市用地无序 | 第125-126页 |
·土地开发不合理造成城市用地无序 | 第126-127页 |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造成城市用地无序 | 第127-128页 |
·土地经营不合理造成城市用地无序 | 第128-129页 |
·中国城市土地制度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 | 第129-139页 |
·中国城市土地的产权制度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第129-136页 |
·发达国家城市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与我国的比较 | 第136-139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途径和对策 | 第139-144页 |
·完善城市土地的政府主导作用 | 第139-140页 |
·发挥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 | 第140-142页 |
·营造良好的城市土地市场环境 | 第142页 |
·完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 | 第142-144页 |
·城市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结构 | 第144-147页 |
·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模型 | 第144页 |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控制模型 | 第144-145页 |
·城市土地利用速度控制模型 | 第145-147页 |
第7章 城市土地利用的美学分析 | 第147-179页 |
·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审美观 | 第149-162页 |
·自然美 | 第149-151页 |
·社会美 | 第151-153页 |
·技术美 | 第153-156页 |
·艺术美 | 第156-158页 |
·生态美 | 第158-162页 |
·城市土地利用中体现的美学观 | 第162-165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美 | 第162-163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美 | 第163-164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风格美 | 第164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创造美 | 第164-165页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美学问题 | 第165-166页 |
·自然生境大量损失 | 第165页 |
·净化环境能力降低 | 第165-166页 |
·景观的美学价值降低 | 第166页 |
·景观通达性降低 | 第166页 |
·城市土地利用美学的构建 | 第166-179页 |
·城市土地利用美学的构建目标 | 第167-172页 |
·城市住宅用地环境美的构建 | 第172-174页 |
·城市交通用地环境美的构建 | 第174-176页 |
·城市商业用地环境美的构建 | 第176-177页 |
·城市工业用地环境美的构建 | 第177-17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79-182页 |
·主要结论 | 第179-180页 |
·哲学分析的结论 | 第179页 |
·地理学分析的结论 | 第179页 |
·生态学分析的结论 | 第179页 |
·经济学分析的结论 | 第179-180页 |
·美学分析的结论 | 第18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0页 |
·研究同一问题的多学科性 | 第180页 |
·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 第180页 |
·突出核心 | 第180页 |
·研究内容的严密性 | 第180页 |
·不足之处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发表论文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