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概述 | 第11-14页 |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 第14-18页 |
|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 第14-15页 |
| ·合成类高吸水性树脂 | 第15-16页 |
| ·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 | 第16-17页 |
| ·其它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高吸水性树脂 | 第17-18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 | 第18-21页 |
| ·热力学理论与吸水保水能力 | 第18-19页 |
| ·Flory公式 | 第19-20页 |
| ·交联网络与吸水的关系 | 第20-21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吸收性能 | 第21-22页 |
| ·吸液速率 | 第22页 |
| ·热稳定性 | 第22-23页 |
| ·保水能力 | 第23页 |
| ·凝胶强度 | 第23页 |
| ·增稠性 | 第23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第23-25页 |
| ·医药卫生方面 | 第23-24页 |
| ·农林与园艺方面 | 第24页 |
| ·工业方面 | 第24-25页 |
| ·建筑材料方面 | 第25页 |
| ·人工智能材料方面 | 第25页 |
| ·其它应用 | 第25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动向 | 第25-27页 |
| ·复合化 | 第25-26页 |
| ·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 | 第26页 |
| ·高性能化 | 第26页 |
| ·生物降解性 | 第26页 |
| ·理论研究 | 第26页 |
| ·生产工艺 | 第26-27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羟乙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 | 第28-37页 |
| ·主要实验原料 | 第28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条件的选择 | 第29-31页 |
| ·合成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 ·脱氧方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30页 |
| ·纤维素的选择 | 第30-31页 |
| ·单体的选择 | 第31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 ·高吸水性树脂合成的反应机理 | 第32-34页 |
| ·接枝聚合及交联反应 | 第32-34页 |
| ·水解反应 | 第34页 |
| ·粗产物的纯化 | 第34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 ·吸液能力 | 第34页 |
| ·吸液速率 | 第34页 |
| ·保水能力 | 第34-35页 |
| ·单体转化率 | 第35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 第35-37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5页 |
| ·热重分析(TGA) | 第35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35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5-36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HEC-g-AM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研究 | 第37-48页 |
| ·反应条件对吸液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43页 |
| ·反应温度对吸液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引发剂用量对吸液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AM与HEC配比对吸液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交联剂用量对吸液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氢氧化钠浓度对吸液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氢氧化钠用量对吸液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速度 | 第43页 |
|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 第43-47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43-44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4-45页 |
| ·热重分析(TGA)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HEC-g-AM/SiO_2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 第48-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主要实验原料和主要实验仪器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 ·实验步骤 | 第48页 |
| ·吸水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48-49页 |
| ·反应机理 | 第49页 |
| ·反应条件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硅溶胶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交联剂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引发剂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吸水速度与粒径大小的关系 | 第51-52页 |
| ·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保水能力 | 第52-53页 |
| ·自然条件下的保水性 | 第52-53页 |
| ·80℃下的保水性能 | 第53页 |
| ·热稳定性 | 第53-54页 |
| ·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耐热性 | 第53-54页 |
| ·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对热水的吸收能力 | 第54页 |
| ·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54-5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54-55页 |
| ·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 ·DTG分析 | 第56页 |
| ·DSC分析 | 第56-57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7页 |
| ·电镜表征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高吸水性材料的吸液性能研究 | 第60-66页 |
| ·高吸水树脂的性能测试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 ·水溶液中盐的种类和盐的浓度 | 第60-61页 |
| ·吸人工尿 | 第61页 |
|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吸收有机溶剂的能力 | 第62-63页 |
| ·水凝胶的DSC分析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