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棉田铃虫生物学特性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6-13页 |
|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6页 |
| ·棉铃虫的生态控制技术 | 第6-13页 |
| ·农业防治技术在控制棉铃虫种群中的作用 | 第8-9页 |
| ·冬耕冬灌,降低越冬种群的数量 | 第8页 |
| ·调整作物布局,改进种植方式 | 第8-9页 |
| ·结合摘心,人工灭虫 | 第9页 |
| ·诱杀技术对控制棉铃虫种群的作用 | 第9页 |
| ·作物诱杀 | 第9页 |
| ·灯光诱杀 | 第9页 |
| ·生物防治对控制棉铃虫种群的作用 | 第9-10页 |
| ·化学防治与棉铃虫种群的关系 | 第10-13页 |
| 2 前言 | 第13-16页 |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 ·试验方法 | 第16-20页 |
| ·棉铃虫的生活史 | 第16-17页 |
|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 | 第17页 |
| ·棉铃虫的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部位 | 第17页 |
| ·棉铃虫幼虫体色类型的调查 | 第17页 |
| ·棉田棉铃虫的生态调控技术 | 第17-20页 |
| ·人工摘心与棉铃虫卵的关系 | 第17页 |
| ·冬耕冬灌对棉铃虫越冬蛹的破坏作用 | 第17-18页 |
| ·频振式杀虫灯对棉铃虫虫卵的诱杀效果 | 第18页 |
| ·不同品种间棉铃虫产卵的选择性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 | 第18页 |
| ·玉米诱集带对棉铃虫产卵的调查 | 第18页 |
| ·化学农药的筛选 | 第18-2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 ·靖远县棉田棉铃虫的生活史 | 第20-21页 |
|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 | 第21-22页 |
| ·棉铃虫卵的分布部位 | 第21-22页 |
| ·幼虫为害特点 | 第22页 |
| ·棉铃虫幼虫体色类型 | 第22页 |
| ·棉田棉铃虫的生态调控技术 | 第22-29页 |
| ·冬耕冬灌对棉铃虫蛹的破坏作用 | 第22-23页 |
| ·摘心对棉铃虫卵的防治效果 | 第23页 |
| ·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对棉铃虫的诱杀效果 | 第23-25页 |
| ·不同品种间棉铃虫产卵的选择性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 | 第25-27页 |
| ·玉米诱集带对棉铃虫产卵的选择性 | 第27-28页 |
| ·化学农药的筛选 | 第28-29页 |
| 5 小结与存在问题 | 第29-33页 |
| ·靖远县棉田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页 |
| ·靖远县棉田棉铃虫的生态调控技术研究结果 | 第29页 |
| ·生态调控技术 | 第29-32页 |
| ·加强虫情测报 | 第29-30页 |
| ·运用生态调控技术措施 | 第30-32页 |
| ·“选” | 第30页 |
| ·“耕” | 第30页 |
| ·“诱” | 第30-31页 |
| ·“控” | 第31页 |
| ·“摘” | 第31页 |
| ·“喷” | 第31-32页 |
|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 作者简介 | 第38-39页 |
| 导师简介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