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种质创新 | 第11页 |
| 2 诱变与作物育种 | 第11-14页 |
| ·诱变育种简介 | 第11-12页 |
| ·诱变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物理诱变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化学诱变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 第13页 |
| ·诱变处理和筛选的一般方法 | 第13-14页 |
| ·材料的选择 | 第13-14页 |
| ·诱变源和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14页 |
| ·突变性状的选择 | 第14页 |
|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作物育种 | 第14-19页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建成 | 第15-16页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 第16-19页 |
| ·油菜的组织培养及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油菜单倍体培养技术 | 第17-19页 |
| ·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小孢子单倍体染色体加倍 | 第18-19页 |
| ·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分析 | 第19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变异体选择 | 第19页 |
| 4 油菜品质育种 | 第19-22页 |
| ·油菜品质育种的历史回顾 | 第20页 |
| ·油菜品质育种的目标 | 第20-21页 |
| ·油菜中的主要脂肪酸 | 第20-21页 |
| ·油菜主要脂肪酸成分的遗传与改良 | 第21页 |
| ·品质分析技术与脂肪酸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CMS恢复系小孢子培养及后代的脂肪酸成分分析和抗病性鉴定 | 第23-36页 |
| 1 前言 | 第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小孢子培养及再生苗继代移栽 | 第23-24页 |
| ·培养基成分 | 第23-24页 |
| ·小孢子培养方法 | 第24页 |
| ·植株再生和继代 | 第24页 |
| ·试管苗的移栽与管理 | 第24页 |
|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24-25页 |
| ·DH群体菌核病抗性鉴定 | 第25页 |
| ·AFLP分析 | 第25-27页 |
| ·取样与DNA提取 | 第25页 |
| ·AFLP分析 | 第25-27页 |
| ·酶切与连接 | 第25-26页 |
| ·预扩增与选择性扩增 | 第26页 |
| ·PAGE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小孢子培养及其衍生植株继代、移栽和田间管理 | 第27-28页 |
|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28-31页 |
| ·DH群体菌核病抗性鉴定 | 第31-32页 |
| ·AFLP分析 | 第32-33页 |
| 4 讨论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利用诱变技术改良甘蓝型油菜CMS恢复系的初步研究 | 第36-58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第一部分 甘蓝型油菜单倍体离体诱变 | 第36-43页 |
| 1 前言 | 第36-3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7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变处理及分化成苗 | 第37-38页 |
| ·幼苗的AFLP检测 | 第38页 |
| ·再生苗种子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3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不同激素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辐射剂量对愈伤组织诱变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幼苗的AFLP分析 | 第40-41页 |
|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41-42页 |
| 4 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二部分 甘蓝型油菜种子辐射诱变 | 第43-48页 |
| 1 前言 | 第4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试验材料及辐射处理 | 第43-44页 |
| ·种植方式与诱变效应观察 | 第44页 |
| ·种子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4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 ·辐射对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辐射对M_1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45页 |
| ·种子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45-47页 |
| 4 讨论 | 第47-48页 |
| 第三部分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来源单倍体幼胚的化学诱变 | 第48-56页 |
| 1 前言 | 第48-4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 ·单倍体幼胚的EMS诱变处理 | 第49页 |
| ·单倍体试管苗加倍处理: | 第49页 |
|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单倍体幼胚对EMS的敏感性 | 第50-51页 |
| ·单倍体植株不同染色体加倍方法效果比较 | 第51-52页 |
| ·EMS诱变对再生苗种子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 第52-55页 |
| 4 讨论 | 第55-56页 |
| ·幼胚对EMS敏感性分析 | 第55页 |
| ·单倍体植株不同染色体加倍方法比较 | 第55-56页 |
| ·不同的EMS诱变处理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 第56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附录 | 第64-69页 |
| 附录1 | 第64-65页 |
| 附录2 | 第65-66页 |
| 图版1 | 第66-67页 |
| 图版2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