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来源 | 第10页 |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第10-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潜油电泵概况 | 第13-17页 |
·国外潜油电泵的现状及发展 | 第13-15页 |
·国内潜油电泵的现状及发展 | 第15-17页 |
·国内外潜油电泵油气分离器现状 | 第17-22页 |
·油气分离器气液两相流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两相流近代数学计算模型 | 第23-25页 |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 第25-28页 |
·井下油气分离器的关键技术 | 第28-29页 |
·井下油气分离器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3 油气分离器分离机理研究 | 第31-51页 |
·两相流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两相流局部瞬时方程 | 第32-40页 |
·相互穿透的连续介质(interpenerating continua) | 第33-36页 |
·两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 | 第36-38页 |
·体积平均法的应用 | 第38-40页 |
·体积平均两相流基本方程 | 第40-47页 |
·层流两相流体积平均守恒方程组 | 第40-46页 |
·湍流两相流体积平均守恒方程组 | 第46-47页 |
·旋转分离器紊流模型建立 | 第47-51页 |
4 油气分离器分离模型建立 | 第51-62页 |
·油气分离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第51-52页 |
·油气分离器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YQF-98-N8油气分离器主要零件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YQF-98-N9油气分离器主要零件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油气分离器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油气分离器分离模型建立 | 第56-62页 |
·油气分离器的特性参数 | 第56-57页 |
·油气分离器气液两相流的基本流型 | 第57-58页 |
·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 | 第58-59页 |
·油气分离器分离模型 | 第59-62页 |
5 油气分离器流场仿真模型建立及求解 | 第62-83页 |
·流体模型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63-73页 |
·双流体方程的通用表达式 | 第63-64页 |
·双流体方程的离散 | 第64-68页 |
·压力修正方程的建立及离散 | 第68-70页 |
·气体体积分数方程的推导及离散 | 第70-71页 |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71-72页 |
·流场运动仿真过程 | 第72-73页 |
·油气分离器流场仿真程序设计 | 第73-77页 |
·程序设计说明 | 第74-76页 |
·程序功能 | 第76-77页 |
·油气分离器仿真结果分析 | 第77-83页 |
·YQF-98-N8仿真结果 | 第77-79页 |
·YQF-98-N9仿真结果 | 第79-80页 |
·分离效率计算结果 | 第80-83页 |
6 油气分离器工作性能实验研究 | 第83-94页 |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83页 |
·实验方案及实验装置设计 | 第83-89页 |
·主要测量参数 | 第83-85页 |
·模拟气液混合物选择 | 第85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85-87页 |
·实验装置设计 | 第87-89页 |
·实验步骤 | 第89-90页 |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分析 | 第90-94页 |
7 新型油气分离器设计 | 第94-109页 |
·新型分离器结构方案设计 | 第94-96页 |
·新型旋转式分离器结构参数确定 | 第96-100页 |
·新型旋转式分离器流场数值模拟 | 第96-98页 |
·分离轮长度和空腔长度与含气率的关系 | 第98-100页 |
·新型油气分离器结构设计 | 第100-106页 |
·新型油气分离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Pro/E软件简介 | 第102-105页 |
·新型油气分离器的装配 | 第105-106页 |
·新型分离器有限元分析 | 第106-107页 |
·强度校核 | 第106页 |
·模态分析 | 第106-107页 |
·新型油气分离器性能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 第107-109页 |
8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09-11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