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的分类研究及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检测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1 苦竹开发利用的现状 | 第11-13页 |
·苦竹简介 | 第11页 |
·形态特征 | 第11页 |
·资源分布与习性 | 第11页 |
·苦竹的开发利用 | 第11-13页 |
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3-18页 |
·黄酮类物质分类 | 第13页 |
·黄酮类物质的性质 | 第13-14页 |
·黄酮类物质的医用价值 | 第14-15页 |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 | 第15-16页 |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16页 |
·竹叶黄酮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 | 第16-18页 |
3 植物品种鉴定的遗传标记 | 第18-22页 |
·形态标记鉴定法 | 第18页 |
·生化标记鉴定法 | 第18-19页 |
·分子标记鉴定法 | 第19-22页 |
·RFLP技术 | 第19-20页 |
·AFLP技术 | 第20页 |
·SSR技术 | 第20-21页 |
·RAPD技术 | 第21-22页 |
·RAPD在林木种质资源鉴定和系统进化研究 | 第22页 |
4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 第25-51页 |
(一) 苦竹的分类学研究 | 第25-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竹叶DNA的提取方法与检测 | 第26-28页 |
·CTAB法 | 第26-27页 |
·SDS法 | 第27页 |
·高盐-低PH值法 | 第27-28页 |
·DNA浓度和纯度测定 | 第28页 |
·RAPD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RAPD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29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抽提DNA的纯度和浓度测定结果 | 第29-31页 |
·PCR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1-33页 |
·MgCL_2浓度 | 第31-32页 |
·dNTP浓度 | 第32-33页 |
·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3页 |
·扩增条件的确定 | 第33页 |
·苦竹的RAPD分析 | 第33-40页 |
·引物筛选 | 第33-34页 |
·RAPD揭示苦竹基因组多态性程度 | 第34-36页 |
·苦竹及其近缘种的DNA多态性分析 | 第36-37页 |
·苦竹及近缘种聚类分析 | 第37-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影响抽提实验的因素 | 第40-41页 |
·有关RAPD重复性、稳定性与可信度的讨论 | 第41页 |
·关于苦竹及近缘竹种的分子生物学分类 | 第41-42页 |
(二)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检测 | 第42-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仪器 | 第42页 |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42页 |
·试剂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芦丁标准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4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44页 |
·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44页 |
·索氏抽提法 | 第44页 |
·乙醇浸提法 | 第44页 |
·热水浸提法 | 第44页 |
·乙醇超声提取法 | 第44页 |
·竹叶黄酮超声提取最佳工艺摸索 | 第44-45页 |
·苦竹及近缘竹种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芦丁标准溶液最大吸收波长 | 第45页 |
·芦丁标准工作曲线及工作曲线方程式的回归 | 第45-46页 |
·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46页 |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6-47页 |
·竹叶黄酮超声提取最佳工艺 | 第47-48页 |
·苦竹及近缘竹种的总黄酮含量 | 第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