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2页 |
| 第一章 社会转型时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界定 | 第12-18页 |
| ·什么是社会转型 | 第12-13页 |
| ·有关社会转型的争论 | 第12页 |
| ·社会转型的定义 | 第12-13页 |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 第13-18页 |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界定 | 第13-14页 |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 第14-15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想一般状况及其治理的典型分析 | 第18-26页 |
|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想一般特点 | 第18-20页 |
| ·社会转型与思想转型的交互作用 | 第18页 |
| ·对过去思想价值体系的重新审视 | 第18-19页 |
| ·各种思潮百家争鸣 | 第19-20页 |
| ·战后日本社会转型时期的德育教育 | 第20-23页 |
| ·战后日本社会转型 | 第20页 |
| ·日本德育教育中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传统 | 第20-21页 |
| ·战后日本德育改革是适应社会转型、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 第21页 |
| ·战后日本德育特色 | 第21-23页 |
| ·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思潮整合 | 第23-26页 |
| ·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三种主要思潮 | 第23-24页 |
| ·普京的“强国之梦”与重塑“俄罗斯思想”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当代社会转型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第26-34页 |
| ·当代世情的变化 | 第26-29页 |
| ·政治多极化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第26-27页 |
| ·经济全球化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27-29页 |
| ·当代国情的变化呼唤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整 | 第29-32页 |
| ·市场经济建设 | 第29-31页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31页 |
| ·建设政治文明 | 第31-32页 |
| ·当代党情的变化 | 第32-34页 |
| ·党建工作在社会结构分化中的新领域 | 第32页 |
| ·党组织功能的新定位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重新定位 | 第32页 |
| ·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社会问题 | 第34-45页 |
| ·社会阶层的变化 | 第34-36页 |
|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变化 | 第34-35页 |
| ·协调当前中国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 第35-36页 |
| ·劳动就业问题 | 第36-39页 |
|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关注下岗失业群体 | 第36-37页 |
| ·帮助下岗职工正确认识和对待下岗与再就业 | 第37-38页 |
| ·做好职工技能培训工作 | 第38页 |
|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应对下岗职工集会游行以及过激行为 | 第38-39页 |
| ·邪教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 | 第39-41页 |
| ·邪教的本质和危害 | 第39-40页 |
| ·邪教产生的原因 | 第40页 |
| ·对邪教坚决斗争 | 第40-41页 |
| ·突发性事件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 第41-45页 |
| ·突发性事件及其特点 | 第42-43页 |
| ·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步骤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建设 | 第45-52页 |
| ·社会转型时期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 第45-49页 |
| ·少数党员干部价值观念逆变和倾斜的原因分析 | 第45页 |
| ·正确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 第45-46页 |
|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46-47页 |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共产党人义利观 | 第47-49页 |
|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微观主体素质建设 | 第49-52页 |
| ·微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缺陷分析 | 第49-50页 |
| ·提高微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途径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 第52-58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 | 第52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 | 第52-54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 | 第54-56页 |
|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 第56-58页 |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