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6页 |
·分子系统学 | 第12-18页 |
·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蛋白质水平的标记与检测 | 第13页 |
·DNA水平的标记与检测 | 第13-15页 |
·分析流程 | 第15-16页 |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 第16-18页 |
·发展趋势 | 第18页 |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的兴起 | 第18-19页 |
·鮡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类群的选取 | 第21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21-24页 |
·石爬鮡属形态度量学和物种有效性 | 第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中国鮡科鱼类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变异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 第26-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采集及实验样品 | 第26页 |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和溶液 | 第26-2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实验步骤 | 第27-29页 |
·DNA提取及检测 | 第27-28页 |
·PCR扩增 | 第28-29页 |
·DNA纯化和回收 | 第29页 |
·测序 | 第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序列比对 | 第2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32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碱基组成 | 第30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1页 |
·邻接法 | 第30-31页 |
·最大简约法 | 第31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31页 |
·三种不同方法重建之系统发育树的比较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16S rRNA基因比对及分子进化 | 第32页 |
·中国鮡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图表及说明 | 第34-43页 |
第三章 中国鮡科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 第43-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序列比对 | 第43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4页 |
·结果 | 第44-45页 |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2(rpS7 intron2)序列及其碱基组成 | 第44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45页 |
·邻接法 | 第44页 |
·最大简约法 | 第44-45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45页 |
·三种不同方法重建之系统发育树的比较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rpS7基因序列变异的系统发育意义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图表说明 | 第47-52页 |
第四章 中国石爬鮡属的形态度量学及其物种有效性 | 第52-6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页 |
·形态度量距离 | 第53页 |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 第53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54页 |
·形态测量距离统计 | 第53页 |
·与主成分相关的特征 | 第53-54页 |
·形态特征的变异 | 第54页 |
·种群形态的地理变化 | 第54页 |
·种间及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青鮡”是青石爬鮡吗? | 第54-55页 |
·青石爬鮡与黄石爬鮡的物种有效性 | 第55-56页 |
图表说明 | 第5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