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3页
第二章 天山北路的绿洲环境第13-26页
 第一节 自然环境第13-15页
  1 、 绿洲的地貌格局第13页
  2 、 植被第13-14页
  3 、 水资源第14-15页
 第二节 人文环境第15-26页
  1 清代天山北路的政区沿革第15-17页
  2 清代以前新疆的社会经济第17-21页
  3 早期的人口迁移第21-26页
第三章 天山北路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第26-47页
 第一节 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人口迁移第26-37页
  1 乾隆时期的人口迁移第27-34页
  2 乾隆年间天山北路东部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第34-36页
  3 乌鲁木齐地区的农业开发第36-37页
 第二节 同治以后的人口迁移第37-47页
  1 民族动乱对天山北路人口与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7-38页
  2 左宗棠和刘锦棠对农业的开发第38-40页
  3 人口迁移第40-47页
第四章 天山北路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第47-70页
 第一节 维吾尔族的人口迁移第47-53页
  1 人口迁移第47-50页
  2 农业开发第50-53页
 第二节 锡伯族的人口迁移第53-57页
  1 人口迁移第53-55页
  2 农业开发第55-57页
 第三节 察哈尔部落的人口迁移第57-62页
  1 察哈尔部落的迁移第57-60页
  2 区域开发第60-62页
 第四节 土尔扈特部落的回归迁移第62-70页
  1 土尔扈特的东迁第62-63页
  2 对土尔扈特部的赈济第63-70页
第五章 人口迁移与绿洲开发第70-87页
 第一节 移民与天山北路的民族文化第70-74页
  1 天山北路草原文化民族序列第70-72页
  2 天山北路草原文化的整合过程第72-73页
  3 移民与绿洲生产方式的转变第73-74页
 第二节 、 清代吉木萨尔的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第74-87页
  1 吉木萨尔的地理环境第74-77页
  2 历代吉木萨尔的人口迁移第77-80页
  3 吉木萨尔的区域开发第80-81页
  4 清代吉木萨尔环境变化第81-85页
  5 结语第85-87页
第六章 人口迁移形成的地名景观第87-112页
 第一节 地名景观第87-92页
  1 以移民的原籍命名第87-88页
  2 姓氏命名第88-89页
  3 以地理特征命名第89-90页
  4 以所处方位命名第90页
  5 以当地的某种功能命名第90页
  6 以军事活动相关的而命名第90-91页
  7 以宗教信仰命名第91-92页
  8 以屯田相关的事件命名第92页
 第二节 宗教信仰景观第92-98页
  1 原始的宗教信仰第93-94页
  2 道教第94-95页
  3 天主教第95-96页
  4 佛教第96-97页
  5 伊斯兰教第97-98页
 第三节 语言景观第98-101页
  1 汉语的变迁第98-99页
  2 蒙古语的变迁第99-100页
  3 突厥语的变迁第100页
  4 锡伯语的变迁第100-101页
 第四节 人口迁移与城镇景观第101-112页
  1 天山北路绿洲城镇的发展第102-104页
  2 城镇的功能第104-105页
  3 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第105-107页
  4 城镇形态结构第107-112页
结语第112-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5页
后记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国有电信运营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下一篇:高等学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