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1 前言 | 第6-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5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2-13页 |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试验方法 | 第13-15页 |
3 观测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15-17页 |
·生物为特性 | 第15页 |
·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 | 第15-16页 |
·种子质量评价指标的测定 | 第16-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7-36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7-23页 |
·生育期观察 | 第17-19页 |
·农艺性状 | 第19-23页 |
·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 第23-32页 |
·黑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3-26页 |
·品种对黑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播种量对黑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7-28页 |
·刈割对黑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8页 |
·生长调节剂PP_(333)对黑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实际种子产量和潜在种子产量 | 第30-32页 |
·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 第32-36页 |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 第32-34页 |
·种子发芽率测定 | 第32-33页 |
·种子四唑染色研究 | 第33-34页 |
·种子活力测定 | 第34-36页 |
·种子相对电导率的研究 | 第34页 |
·种子浸出液含糖量的研究 | 第34-35页 |
·种子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 第35-36页 |
5 讨论 | 第36-41页 |
6 结论 | 第41-4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英文摘要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图、附表及照片 | 第51-59页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