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建构场所--以昆明为例试析地方建筑的本真性

绪论: 走出困惑第1-16页
第一部分 城市建筑地方性缺失的再认识第16-40页
 第一章 城市建筑地方性的缺失与保守的地方主义第17-40页
  第一节 透过城市改造看地方性缺失的原因第17-29页
   一、 单一的价值观、权利的过度使用与缺乏特色的城市建筑第17-26页
   二、 “经济本位”对建筑学的影响第26-29页
  第二节 昆明建筑地方性创作的简要回顾--“伤感的”地方性第29-36页
   一、 由中国正统的民族样式传统转换到地方的民间传统第29-30页
   二、 具体的民族形式转换为对多元的传统形式(“小传统”)共性特征的提取第30-31页
   三、 由单纯的对形式的探讨转向对传统空间及形式的现代重构第31-36页
  第三节 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地方性--呼唤地方性的重塑第36-40页
   一、 无节制的文化全球化是造成环境和人性的缺失主要原因第36-38页
   二、 回归文化传统的冲动--保守的地方主义第38-39页
   三、 呼唤建筑学的“自足性”--回归建筑学的原点第39-40页
第二部分 建筑地方性的基础--场所第40-91页
 第二章 城市-场所-地区性第41-69页
  第一节 昆明城市建筑的演变第42-57页
   一、 稳定而缓慢的前工业封建社会(1898年以前)--稳定完整的城市建筑第42-45页
   二、 由于外力的介入而转向现代(1898年至1950年)--稳固城市格局的动摇与场所的新气象第45-49页
   三、 对现代的初探与社会的大改变(从1950年、1980至1990)--城市建筑的大改变第49-51页
   四、 历史的机遇和现代的挑战(1998年至今)--城市的大改造与新视野第51-57页
  第二节 城市-场所-建筑的地方性:城市建筑地区性的再认识第57-69页
   一、 城市的地方性内在影响因素第57-63页
   二、 此时此地的城市建筑第63-69页
 第三章 构成建筑地区性原型的基础--场所意象第69-91页
  第一节 场所-意象第70-81页
   一、 意象的缘起和内容第70-71页
   二、 场所意象的方式--场所意象与“人-地”关系第71-81页
  第二节 环境意象与地区性--昆明的环境意象与“人-地”关系第81-91页
   一、 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地域生活第82-84页
   二、 昆明文化心理和文化向度第84-86页
   三、 日常生活之城第86-91页
第三部分 地方建筑的原型及原型的转化第91-161页
 第四章 地方性建筑的原型第92-129页
  第一节 关于建筑的原型第92-95页
  第二节 没有建筑师的设计--住宅反映的地方原型第95-112页
   一、 从昆明“一颗印”建筑风格的兴衰看制约地方性建筑原型的形成的因素第95-98页
   二、 从昆明居住模式类别看社会生活的演变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第98-105页
   三、 自然.生活.建筑第105-112页
  第三节 从建造的场所中发现地方建筑原型--公共生活与的地方原型第112-121页
   一、 自发商业街表现出的地区性第113-116页
   二、 商业街的建筑化--自然生成的地区建筑原型第116-121页
  第四节 关于昆明地区建筑的原型第121-125页
  第五节 图解昆明本真地方建筑原型--自然.生活.建筑第125-129页
 第五章 地方性建筑原型的物化第129-161页
  第一节 “场所-建造-形式”第130-139页
   一、 建构的原因和向度--以蜂岩洞民居为例第132-136页
   二、 场所的重塑与地区建筑的本真性第136-139页
  第二节 建构的“范例”--“此时此地此些人”的建筑第139-161页
   一、 城市.历史.与场所自由的对话--建构源自对场所的表达(WHERE AND WHEN)第139-145页
   二、 “手艺人”的骄傲,“我也在场”的骄傲--建构的本体性与表现性(BY WHICH AND BY WHO)第145-152页
   三、 为穷人直率真实的建造--建构的定位(JUSTICE AND PROPERNESS)第152-158页
   四、 对昆明有直接启示的范例(图解)第158-161页
第四部分 建构本真的地方性第161-173页
 第六章 对地方建筑“本真性”的再诠释--建筑地方性的还原第162-173页
  一、 建构的本体性与表现性第162-165页
  二、 本真的建筑与建筑的地区性第165-167页
  三、 本真的建筑与全球性语境下的地区性架构第167-173页
结语: 建构本真的地区性--立足于地方的“世界建筑”第173-175页
附录第175-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5页
后记第185-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跨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分析及其试验研究
下一篇:软土地基路堤工后沉降计算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