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大气监测论文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的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4页
1 引言第14-20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20页
2 城市空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紧急课题第20-38页
 2.1 城市空气污染第20-21页
 2.2 问题的根源第21-23页
 2.3 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第23-24页
 2.4 威胁健康的污染物及来源第24-27页
 2.5 夏季和冬季烟雾第27-28页
 2.6 北美洲城市的空气污染第28-30页
 2.7 西欧城市的空气污染第30-33页
 2.8 亚洲城市的空气污染第33-38页
3 建立有效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第38-79页
 3.1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系统的框架第38-39页
 3.2 受污染物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和空气质量标准第39-48页
  3.2.1 重新确定污染物浓度的下限第40页
  3.2.2 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指导值第40-45页
  3.2.3 受污染物影响的敏感人群第45-46页
  3.2.4 空气质量标准实例第46-47页
  3.2.5 各国空气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第47页
  3.2.6 监测与标准的一致性第47-48页
 3.3 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第48-51页
  3.3.1 监测目的第48-49页
  3.3.2 监测内容第49-50页
  3.3.3 监测点和网络密度的选择第50-51页
 3.4 监测污染物的方法第51-55页
 3.5 城市污染物排放清单第55-63页
  3.5.1 重庆城区机动车排污清单实例第56-63页
 3.6 预测污染物浓度第63-75页
  3.6.1 大气污染诊断和预测模型在重庆城区的应用实例第66-75页
 3.7 公共信息第75-79页
4 降低机动车污染的技术措施第79-97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尾气排放标准第79-81页
 4.3 汽车尾气三效催化转化器及其最新进展第81-90页
  4.3.1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第81-82页
  4.3.2三 效催化剂闭环控制系统第82-87页
  4.3.3 NOX吸附催化转化器第87-88页
  4.3.4 提高冷启动时催化转化器效率的措施第88-89页
  4.3.5 中国的催化转化器展望第89-90页
 4.4 汽车尾气的检测和汽车的维修(I/M)第90-92页
 4.5 柴油车颗粒物过滤器第92页
 4.6 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排污比较第92-94页
 4.7 清洁燃料第94页
 4.8 加氧燃料第94-95页
 4.9 新配方燃料第95页
 4.10 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和液化石油气(LPG)汽车第95-97页
5 减轻机动车污染的交通管理措施第97-106页
 5.1 引言第97页
 5.2 交通疏导与智能交通系统第97-98页
 5.3 改进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第98-100页
 5.4 实践”将出行需求降至最小”的城市规划思想第100-101页
 5.5 中国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体系的评价与构想第101-106页
  5.5.1 中国机动车排汽污染管理体系的历史回顾第101页
  5.5.2 中国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体系述评第101-103页
  5.5.3 发达国家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的特点与经验第103-104页
  5.5.4 中国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体系的构想第104-106页
6 工业污染控制第106-119页
 6.1 引言第106页
 6.2 清洁燃料第106页
 6.3 烟道气洗涤装置第106-108页
  6.3.1 烟气脱硫技术第107-108页
 6.4 改进燃烧过程第108-109页
 6.5 规划控制第109-110页
 6.6 排污许可证制度第110-111页
 6.7 排放许可证交易第111-113页
 6.8 调整能源结构是控制重庆城区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第113-117页
  6.8.1 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现状第113页
  6.8.2 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第113-114页
  6.8.3 酸雨污染的社会与经济损失第114页
  6.8.4 大气污染控制目标第114-115页
  6.8.5 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第115页
  6.8.6 大气污染控制的工程措施及环境效果第115-117页
 6.9 中国脱硫政策的改革第117-119页
7 住宅污染防治第119-122页
 7.1 引言第119页
 7.2 改进炉灶燃烧技术第119页
 7.3 划定城市无煤区第119-121页
 7.4 警惕室内隐形杀手第121-122页
8 城市绿化的环境生态功能第122-128页
 8.1 引言第122页
 8.2 城市绿化的调节小气候效应第122页
 8.3 城市绿化的CO2-O2平衡效应第122-124页
 8.4 城市绿化的净化空气效应第124-125页
  8.4.1 绿化植物对SO2的净化效应第124页
  8.4.2 绿化植物对其它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效应第124页
  8.4.3 绿化植物的减尘效应第124-125页
 8.5 抗酸雨和空气污染城市绿化的规划原则第125页
 8.6 中国城市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的实例第125-128页
  8.6.1 沈阳构筑城市生态圈第125-126页
  8.6.2 哈尔滨建设生态廊道第126页
  8.6.3 ”绿色重庆”全面启动第126-128页
9 大气颗粒物严重污染城市近况第128-133页
 9.1 加里福尼亚州强化颗粒物的大气质量管理第128-130页
 9.2 北京主攻颗粒物污染第130-133页
10 结论与建议第133-137页
 10.1 本文的创新性第133-134页
 10.2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34-136页
 10.3 建议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151页
 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0页
 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第150-151页
 三 学习与工作经历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填料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虚拟设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