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效率研究

导言第1-14页
Ⅰ 分析框架的选择:从EMH到制度经济分析第14-40页
 §1.1 EMH的形成及主要内容第14-22页
  §1.1-1 早期的两个重要人物:巴舍利耶和肯德尔第14-15页
  §1.1-2 EMH的形式化及三种有效市场的划分第15-17页
  §1.1-3 EMH的理论地位第17-19页
  §1.1-4 EMH的理论实质:证券市场版本的完全竞争理论第19-22页
 §1.2 深沪两市的市场有效性检验:文献综述及总结第22-27页
  §1.2-1 国内EMH框架下的研究成果综述第22-26页
  §1.2-2 深沪两市的市场非有效性第26-27页
 §1.3 EMH用于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的局限性第27-32页
  §1.3-1 “看不见的手”没有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取得主导地位第27-28页
  §1.3-2 中国股市中信息有效率向配置有效率转化的问题第28-30页
  §1.3-3 EMH效率标准的非现实性第30-32页
  §1.3-4 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第32页
 §1.4 制度经济分析:理论引入及反思第32-35页
  §1.4-1 “制度经济分析”方法要点第33-34页
  §1.4-2 关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问题第34-35页
 §1.5 股票市场制度经济分析的五个层面第35-37页
 §1.6 股票市场制度效率:定义第37-40页
  §1.6-1 关于效率问题的一般性讨论第37-38页
  §1.6-2 股票市场制度效率的定义及认识论问题第38-40页
Ⅱ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成本分析第40-54页
 §2.1 股票市场制度成本定义第40-44页
  §2.1-1 用“交易费用”定义股票市场制度成本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2.2-2 进一步讨论:社会成本函数定义的困难及折衷办法第42-44页
 §2.2 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创新成本第44-47页
  §2.2-1 制度供给过剩下的创新失败第44-46页
  §2.2-2 制度创新中的摩擦成本第46-47页
 §2.3 股票市场的制度运行成本第47-50页
  §2.3-1 股票市场制度运行的直接成本及其测度第48-49页
  §2.3-2 股票市场运行间接成本及其测度第49-50页
 §2.4 股票市场制度的负外部性第50-52页
 §2.5 制度效率分析中的制度成本处理问题第52-54页
  §2.5-1 最优化数理模型建立的困难第52页
  §2.5-2 “制度成本即定”处理方法的可行性第52-54页
Ⅲ 中国股市制度功能:实证与规范分析第54-70页
 §3.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界定中的认识论问题第54-56页
 §3.2 历史回顾: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实证分析第56-63页
  §3.2-1 早期探索阶段的思想解放功能(1980-1990年)第56-58页
  §3.2-2 正式制度大规模建设时期及制度功能的强化(1990——1995年)第58-60页
  §3.2-3 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强化及定位(1996年以后)第60-63页
 §3.3 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功能:规范分析第63-70页
  §3.3-1 作为分析起点的价值观阐述第63-65页
  §3.3-2 中国股票市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制度功能?第65-70页
Ⅳ 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及股票价格功能的全面退化第70-89页
 §4.1 二级市场信息深度的测度第70-76页
  §4.1-1 测度方法设定第70-72页
  §4.1-2 深沪两市市场信息深度检验第72-75页
  §4.1-3 检验结论:一个浅度信息资本化的市场第75-76页
 §4.2 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系统性高估第76-84页
  §4.2-1 相对定价法的检验第77-80页
  §4.2-2 绝对定价法的检验第80-84页
 §4.3 一级市场中发行定价的非市场化第84-87页
  §4.3-1 定价制下的零风险发行市场第84-86页
  §4.3-2 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核准制下发行市场的高风险第86-87页
 §4.4 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效率:评估第87-89页
  §4.4-1 价值发现功能基本丧失第87-88页
  §4.4-2 关于配置效率的一个并不激进的结论第88-89页
Ⅴ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效率评价第89-113页
 §5.1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问题的一般性讨论第89-96页
  §5.1-1 经济学中关于储蓄投资转化问题讨论的回顾第89-91页
  §5.1-2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几种竞争替代性制度安排形式第91-94页
  §5.1-3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效率评价的标准第94-96页
 §5.2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问题在中国的出现第96-97页
 §5.3 国民经济储蓄流的强有力竞争者第97-102页
  §5.3-1强大的一级市场第97-100页
  §5.3-2 二级市场功能的一个变形第100-102页
 §5.4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下的储蓄流分配方式及效率第102-105页
  §5.4-1 中国股票市场中股票发行方式演变的几个阶段第102-104页
  §5.4-2 审批制下“额度”的零供给弹性及资金分配的计划性第104-105页
 §5.5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最优制度边界的确定第105-113页
  §5.5-1 微观角度:企业融资偏好结构分析第105-108页
  §5.5-2 竞争均衡下的最优制度确定: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第108-110页
  §5.5-3 股票市场制度边界的国际比较第110-113页
Ⅵ 中国股票市场公司治理功能的缺位第113-138页
 §6.1 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性讨论第113-116页
  §6.1-1 公司治理及其要完成的任务第113-115页
  §6.1-2 公司治理的三种模式第115-116页
 §6.2 股票市场实现公司治理功能的机制第116-121页
 §6.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第121-126页
  §6.3-1 整体情况:“三三制”的股权结构第121-124页
  §6.3-2 股权集中度第124-125页
  §6.3-3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第125-126页
 §6.4 中国股票市场公司治理功能的缺位第126-129页
 §6.5 中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绩效考察第129-138页
  §6.5-1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政策偏好第129-135页
  §6.5-2 中小投资者的弱势地位第135-136页
  §6.5-3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大面积滑坡第136-138页
Ⅶ 公司购并功能及其效率第138-154页
 §7.1 股票市场:公司并购活动的平台第138-144页
  §7.1-1 公司并购的意义及主要形式第138-142页
  §7.1-2 股票市场中公司并购活动展开的有利条件第142-144页
 §7.2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并购活动第144-151页
  §7.2-1 中国股票市场并购历史回顾第144-149页
  §7.2-2 中国股票市场并购活动的两个显著特点第149-151页
 §7.3 中国股票市场并购效率评价第151-154页
  §7.3-1 并购活动运行的高效率第151页
  §7.3-2 并购活动的微观效率:辨识的困难第151-152页
  §7.3-3 中观层次:产业组织优化功能的缺位第152-154页
Ⅷ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股票市场第154-167页
 §8.1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再认识第154-156页
  §8.1-1 风险的客观存在及风险厌恶第154-155页
  §8.1-2 金融市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制度第155-156页
 §8.2 股票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几个层次第156-158页
  §8.2-1 企业层次第156-157页
  §8.2-2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多样性及风险分散第157-158页
  §8.2-3 金融资产结构的多样化及企业与个人的风险管理第158页
 §8.3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第158-167页
  §8.3-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管理功能在企业层次上的缺失第158-160页
  §8.3-2 传统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制度优化第160-161页
  §8.3-3 金融资产结构优化第161-167页
Ⅸ 股票市场的国民收入分配功能第167-176页
 §9.1 生产要素的分配与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第167-170页
  §9.1-1 重温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第167-168页
  §9.1-2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生产要素的分配第168-170页
 §9.2 股票市场:国民收入分配机制重建的可行选择第170-173页
  §9.2-1 改革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生产要素分配基础第170-171页
  §9.2-2 股票市场对资本要素分配制度的重建的可行性第171-173页
 §9.3 基于二级市场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第173-176页
  §9.3-1 二级市场国民收入再分配规模的估计第173-174页
  §9.3-2 财富转移规模的估计第174-176页
Ⅹ 结束语中国股票市场效率提升路径分析第176-189页
 §10.1 中国股票市场整体制度低效率及其成因第176-180页
  §10.1-1 制度低效率的表现第176-178页
  §10.1-2 制度低效率的两个原因第178-180页
 §10.2 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率的股票市场吗?第180-181页
 §10.3 效率提升的基本路径:制度功能重新定位第181-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马鹿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
下一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体内细胞因子与病毒的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