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5页 |
1.1 鹿科动物概述 | 第9-11页 |
1.2 鹿科动物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鹿科动物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鹿科动物血液蛋白多态性的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5页 |
2.1 材料 | 第15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页 |
2.2 方法 | 第15-25页 |
2.2.1 血样采集 | 第15-16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16页 |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6-17页 |
2.2.4 凝胶板的制作及安装 | 第17页 |
2.2.5 电泳测定 | 第17-21页 |
2.2.6 判型标准 | 第21页 |
2.2.7 茸尺测量 | 第21页 |
2.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1-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3.1 电泳图谱的遗传分析 | 第25-27页 |
3.2 血液蛋白位点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分析 | 第27-31页 |
3.3 血液蛋白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 | 第31-32页 |
3.4 多态蛋白位点变异程度分析 | 第32-34页 |
3.5 群体间的亲缘关系 | 第34-35页 |
3.6 线形模型筛选塔里木马鹿的生化遗传标记 | 第35-47页 |
3.6.1 多态蛋白位点与仔鹿初生重的关系 | 第36-37页 |
3.6.2 多态蛋白位点与母鹿产仔成活率的关系 | 第37-38页 |
3.6.3 多态蛋白位点与产茸量的关系 | 第38-39页 |
3.6.4 多态蛋白位点与脱盘日期的关系 | 第39-41页 |
3.6.5 多态蛋白位点与茸主干长度的关系 | 第41-42页 |
3.6.6 多态蛋白位点与茸基围度的关系 | 第42-43页 |
3.6.7 多态蛋白位点与茸主干头围度的关系 | 第43-45页 |
3.6.8 塔里木马鹿锯别与产茸量的关系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7-55页 |
4.1 关于塔里木马鹿、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 第47-51页 |
4.1.1 血红蛋白(Hb)多态性 | 第47-48页 |
4.1.2 白蛋白(Alb)多态性 | 第48页 |
4.1.3 转铁蛋白(Tf)多态性 | 第48-49页 |
4.1.4 后转铁蛋白(Ptf)多态性 | 第49-50页 |
4.1.5 后白蛋白(Pa)多态性 | 第50页 |
4.1.6 慢α球蛋白(Sag)多态性 | 第50页 |
4.1.7 血清前白蛋白-2(Pr2)、前转铁蛋白-1(Prt1)、前转铁蛋白-2(Prt2)、维生素D结合蛋白(Gc)多态性 | 第50-51页 |
4.2 多态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51页 |
4.3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 第51-52页 |
4.4 品种间遗传标记分析 | 第52-53页 |
4.5 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 | 第53页 |
4.6 线性模型筛选塔里木马鹿的生化遗传标记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附录(图版Ⅰ) | 第57-60页 |
附录(图版Ⅱ) | 第60-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