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摄像机标定方法及边缘检测和轮廓跟踪算法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Marr的视觉理论框架第13-14页
  1.2.2 Marr的视觉理论框架的不足与其他理论框架第14-16页
  1.2.3 计算机视觉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摄像机标定技术与边缘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1 边缘检测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2 摄像机标定技术研究现状第21-24页
 1.4 论文主要工作第24-26页
第二章 计算机视觉的摄像机标定原理及方法第26-42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成像几何模型和多视点几何第27-34页
  2.2.1 成像几何模型第27-29页
  2.2.2 空间点与像点的非线性关系分析第29-31页
  2.2.3 立体视觉中的极线几何约束第31-34页
 2.3 传统的摄像机标定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第34-37页
  2.3.1 线性求解方法第34-35页
  2.3.2 非线性优化方法第35-36页
  2.3.3 两步法第36-37页
 2.4 自标定技术原理和方法第37-41页
  2.4.1 基于主动视觉的摄像机自标定技术第37-39页
  2.4.2 利用本质矩阵和基本矩阵的自标定技术第39-40页
  2.4.3 利用绝对二次曲线和极线变换性质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和轮廓跟踪第42-54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第42-46页
  3.2.1 连续小波变换第43-44页
  3.2.2 二进小波变换第44-45页
  3.2.3 小波变换多分辨率思想第45-46页
 3.3 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和轮廓跟踪第46-53页
  3.3.1 引言第46页
  3.3.2 采用模糊算法改进边缘检测算法第46-49页
  3.3.3 小波函数的选择第49页
  3.3.4 边缘轮廓点跟踪和补偿第49-51页
  3.3.5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1-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基于单个自适应神经元的摄像机传统标定算法第54-63页
 4.1 传统标定方法中的非线性优化算法第54-55页
 4.2 应用单个自适应神经元进行摄像机标定第55-59页
  4.2.1 单个自适应神经元系统的学习算法第55-56页
  4.2.2 摄像机标定中考虑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的摄像机模型第56-57页
  4.2.3 应用神经元自适应算法进行摄像机标定第57-59页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9-62页
  4.3.1 真实实验一第60-61页
  4.3.2 真实实验二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基于主动视觉的摄像机自标定技术第63-77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一种基于纯平移运动的线性自标定算法第63-70页
  5.2.1 参数模型与极点表达第63-65页
  5.2.2 线性内参数自标定算法第65-67页
  5.2.3 外参数标定方法第67-68页
  5.2.4 实验与分析第68-70页
 5.3 一种考虑二阶径向畸变的非线性自标定算法第70-76页
  5.3.1 考虑二阶径向畸变的成像模型第71-72页
  5.3.2 考虑二阶径向畸变的极线几何约束第72-73页
  5.3.3 非线性自标定算法第73-75页
  5.3.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5-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基于神经网络隐式视觉模型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第77-99页
 6.1 引言第77-78页
 6.2 基于BP神经网络隐式视觉模型的双目立体视觉方法第78-85页
  6.2.1 传统的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双目立体视觉方法第78-79页
  6.2.2 基于神经网络隐式视觉模型的双目立体视觉算法第79-82页
  6.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2-85页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成像误差修正第85-92页
  6.3.1 通常的成像误差修正方法第85-89页
  6.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成像误差修正第89-90页
  6.3.3 成像误差修正的具体算法第90页
  6.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0-92页
 6.4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二维平面测量第92-97页
  6.4.1 径向基函数网络第93-94页
  6.4.2 基于RBF网络的二维平面测量第94页
  6.4.3 具体算法第94-96页
  6.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6-97页
 6.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七章 基于颜色信息的足球机器人视觉系统第99-110页
 7.1 足球机器人简介第99-100页
 7.2 指定颜色属性的物体的识别方法第100-104页
  7.2.1 颜色模型和模式特征向量的选取第100-102页
  7.2.2 LVQ网络分类器的构造第102-103页
  7.2.3 实验及分析第103-104页
 7.3 基于颜色信息的视觉识别算法第104-109页
  7.3.1 视觉系统的工作流程第105-106页
  7.3.2 视觉识别部分的工作流程第106页
  7.3.3 小球的中心位置的识别第106-107页
  7.3.4 小车的中心位置的识别第107-109页
 7.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9页
 7.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8.1 论文工作总结第110-111页
 8.2 工作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工作第121-122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研究
下一篇:试论汉语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