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3页 |
1.1 开发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必要性 | 第7-10页 |
1.1.1 西部石油天然气勘探的意义 | 第7页 |
1.1.2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石油工业发展 | 第7-8页 |
1.1.3 “十五”规划及WTO与西部油气勘探开发 | 第8-9页 |
1.1.4 石油储量及需求量与西部油气勘探开发 | 第9-10页 |
1.2 西部新区建立新油气勘探模式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1.2.1 国际石油工业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1.2.2 我国石油工业组织结构 | 第11页 |
1.2.3 复杂地理因素 | 第11-12页 |
1.3 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模式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2 西部新区特点及国内外新区石油勘探模式分析 | 第13-26页 |
2.1 西部新区特点 | 第13-17页 |
2.1.1 西部新区环境 | 第13-15页 |
2.1.2 西部新区地质特点及勘探简史 | 第15-17页 |
2.2 外国政府对石油工业的管理模式 | 第17-19页 |
2.2.1 政府对石油工业的管理 | 第17-18页 |
2.2.2 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投资与参预 | 第18-19页 |
2.2.3 国家石油公司的运行 | 第19页 |
2.3 外国石油企业新区勘探 | 第19-22页 |
2.3.1 石油勘探的项目评价 | 第19-20页 |
2.3.2 石油勘探的组织结构模式 | 第20-21页 |
2.3.3 石油勘探的运作模式 | 第21页 |
2.3.4 上游业务及战略 | 第21-22页 |
2.4 中国石油企业勘探模式 | 第22-26页 |
2.4.1 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演变 | 第22-23页 |
2.4.2 大庆模式 | 第23-24页 |
2.4.3 塔指模式 | 第24页 |
2.4.4 海洋石油模式 | 第24-25页 |
2.4.5 个体业主模式 | 第25-26页 |
3 适合中国西部新区的油气勘探管理模式 | 第26-33页 |
3.1 国家对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管理模式 | 第26-27页 |
3.1.1 国家对石油工业的管理模式 | 第26-27页 |
3.1.2 国家对石油工业的投资模式 | 第27页 |
3.2 组织结构模式 | 第27-29页 |
3.2.1 石油天然气勘探企业的特性 | 第27-28页 |
3.2.2 组织结构设置的原则 | 第28-29页 |
3.3 西部新区油气勘探财务管理模式 | 第29-31页 |
3.3.1 勘探融资模式 | 第29-30页 |
3.3.2 勘探投资规划模式 | 第30页 |
3.3.3 财务控制模式 | 第30-31页 |
3.4 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信息系统 | 第31-33页 |
3.4.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第31-32页 |
3.4.2 战略层系统-高级经理支持系统(ESS) | 第32页 |
3.4.3 管理层系统(MIS、DSS、GDSS) | 第32-33页 |
4 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战略 | 第33-41页 |
4.1 油气勘探战略 | 第33-36页 |
4.1.1 商业化运营 | 第33页 |
4.1.2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 第33-34页 |
4.1.3 发展技术与降低成本 | 第34-35页 |
4.1.4 加强环境保护 | 第35页 |
4.1.5 塑造全新的企业文化 | 第35页 |
4.1.6 人力资源战略 | 第35-36页 |
4.2 油气勘探战略实施模式 | 第36-41页 |
4.2.1 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4.2.2 实施模式 | 第37页 |
4.2.3 实施计划 | 第37-39页 |
4.2.4 实施控制与评价 | 第39-41页 |
5 结论 | 第41-43页 |
附录: 西部新区油气勘探项目评价方法 | 第43-49页 |
1 一般评价 | 第43-45页 |
1.1 地质资源的评价 | 第43页 |
1.2 经济评价 | 第43-45页 |
1.3 油气藏平均发现成本的计算 | 第45页 |
2 石油勘探实物期权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