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思想述论
一、 导论 | 第1-14页 |
(一) 马相伯其人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价值、作用 | 第9页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9-12页 |
1. 史料的遗存与收集整理、出版 | 第9-10页 |
2. 研究论著 | 第10-12页 |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1. 重点 | 第12页 |
2. 难点 | 第12-13页 |
(五) 本文写作特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 方法上的特点 | 第13页 |
2. 体例上的特点 | 第13页 |
3. 观点上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二、 马相伯的思想历程 | 第14-20页 |
(一) 思想奠基时期(1876年前) | 第14-15页 |
(二) 思想初步形成时期(1876—1900年) | 第15-16页 |
(三) 思想成熟时期(1900—1931年) | 第16-17页 |
(四) 思想发展时期(1931—1939年) | 第17-20页 |
(五) 小结 | 第20页 |
三、 政治思想 | 第20-33页 |
(—) 宪政理论 | 第21-26页 |
(二) 政党学说 | 第26-27页 |
(三) 民主共和主张 | 第27-29页 |
(四) 国民性改造与民治主张 | 第29-32页 |
(五) 小结 | 第32-33页 |
四、 教育思想 | 第33-46页 |
(一) 教育事业 | 第33-43页 |
1. 创办震旦学院 | 第33-38页 |
2. 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学院 | 第38-39页 |
3. 筹建函夏考文苑 | 第39-41页 |
4. 协办辅仁大学 | 第41-43页 |
(二) 教育思想 | 第43-45页 |
1. 以中国为本位、服务于中国 | 第43-44页 |
2. 教育独立、学术独立 | 第44页 |
3. 科学教育救国论 | 第44-45页 |
(三) 小结 | 第45-46页 |
五、 宗教思想 | 第46-61页 |
(一) 反对孔教和礼教 | 第46-49页 |
(二) 信教自由 | 第49-50页 |
(三) 学术传教和中国教会自主 | 第50-57页 |
(四) 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态度 | 第57-60页 |
(五) 小结 | 第60-61页 |
六、 文化思想 | 第61-69页 |
(一) 中学观 | 第61-63页 |
1. 厌恶经学、喜好文史 | 第61-62页 |
2. 批判孔子,肯定其他圣贤 | 第62-63页 |
3. 提倡中西文化通融,反对抛弃民族文化 | 第63页 |
(二) 西学观 | 第63-68页 |
1. 努力汲取西学 | 第63-64页 |
2. 称颂西方人物 | 第64-65页 |
3. 独创中西译辞 | 第65页 |
4. 以西方语文改造中国语文 | 第65-67页 |
5. 致知思想 | 第67-68页 |
(三) 小结 | 第68-69页 |
七、 科学思想 | 第69-73页 |
(一) 崇尚数学、天文学 | 第69-70页 |
(二) 提倡科学救国 | 第70页 |
(三) 调和科学和宗教 | 第70-73页 |
(四) 小结 | 第73页 |
八、 外交思想 | 第73-76页 |
(一) 维护民族尊严,提倡民主爱国 | 第73-74页 |
(二) 致力中朝邦交,揭露“国联”荒谬 | 第74页 |
(三) 批评清季外交昏庸颟顸 | 第74-75页 |
(四) 主张保护侨民 | 第75-76页 |
(五) 小结 | 第76页 |
九、 实业思想 | 第76-80页 |
(一) 发展铁路运输,收回路权 | 第77-78页 |
(二) 开展对外贸易 | 第78-79页 |
(三) 利用外资 | 第79页 |
(四) 重视农业 | 第79-80页 |
(五) 小结 | 第80页 |
十、 马相伯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80-91页 |
(一) 思想发展动因 | 第80-82页 |
1. 个人经历 | 第80-81页 |
2. 时代潮流 | 第81页 |
3. 天主教先驱人物影响 | 第81页 |
4. 家人和师友影响 | 第81-82页 |
(二) 思想规律和实质 | 第82页 |
1. 思想规律 | 第82页 |
2. 思想实质 | 第82页 |
(三) 思想特点 | 第82-87页 |
1. 与时俱进 | 第82-83页 |
2. 追求民主共和 | 第83-85页 |
3. 爱国救亡 | 第85-86页 |
4. 中西融通 | 第86页 |
5. 重视学术教育 | 第86-87页 |
6. 科学与神学并举 | 第87页 |
(四) 思想局限性 | 第87-90页 |
1. 社会生活条件的局限性 | 第87页 |
2. 阶级的和政治的局限性 | 第87-88页 |
3. 宗教的局限性 | 第88-89页 |
4. 认识上的局限性 | 第89-90页 |
(五) 地位与影响 | 第90-91页 |
注释 | 第91-99页 |
附录— 马相伯思想行年简谱 | 第99-107页 |
附录二 参考文献目录 | 第107-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