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

藏南白垩系沉积地质与上白垩统海相红层--大洋富氧事件

创新及主要成果简介第1-3页
中文摘要第3-7页
英文摘要第7-17页
1 绪论第17-28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大陆古海洋学的提出第17-19页
 1.3 白垩纪研究的地学地位第19-20页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0-22页
 1.5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质研究现状第22-24页
 1.6 论文实际工作量第24-28页
2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系地层学第28-50页
 2.1 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第28-38页
  2.1.1 岩石地层第28-36页
  2.1.2 生物-年代地层第36-38页
 2.2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第38-50页
  2.2.1 江孜地区第40-47页
   2.2.1.1 岩石地层第40-45页
   2.2.1.2 生物与年代地层第45-47页
  2.2.2 羊湖地区第47-50页
   2.2.2.1 岩石地层第47-48页
   2.2.2.2 生物与年代地层第48-50页
3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系沉积学第50-78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50-63页
  3.1.1 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第50-59页
   3.1.1.1 泥质岩第50-51页
   3.1.1.2 陆源碎屑砂岩第51-52页
   3.1.1.3 碳酸盐岩第52-58页
   3.1.1.4 碳酸盐—陆源碎屑砂岩混积岩第58-59页
  3.1.2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第59-63页
   3.1.2.1 江孜地区第59-62页
   3.1.2.2 羊湖地区第62-63页
 3.2 沉积相分析第63-74页
  3.2.1 沉积相划分第63-70页
   3.2.1.1 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第63-68页
   3.2.1.2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第68-70页
  3.2.2 沉积相演化第70-74页
   3.2.2.1 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第70-73页
   3.2.2.2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江孜地区第73-74页
 3.3 沉积历史第74-78页
4 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系对比第78-100页
 4.1 尼泊尔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第79-85页
  4.1.1 地层和岩石学第79-83页
  4.1.2 砂岩地球化学及物源区分析第83-84页
  4.1.3 沉积环境第84-85页
 4.2 Ladakh喜马拉雅地区第85-92页
  4.2.1 Zanskar~Spiti陆棚相带第85-89页
   4.2.1.1 地层学特征第85-86页
   4.2.1.2 沉积特征第86-89页
  4.2.2 Lamayuru-Karamba构造带第89-92页
 4.3 藏南与Thakkhola、Zanskar地区自垩系对比第92-100页
  4.3.1 地层对比第92-96页
   4.3.1.1 陆棚相带对比第92-96页
   4.3.1.2 斜坡相带对比第96页
  4.3.2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沉积演化第96-100页
5 西藏特提斯上白垩统床得组特征第100-140页
 5.1 粘土矿物分析第100-103页
 5.2 微体古生物特征第103-108页
  5.2.1 床得组微体古生物特征第103页
  5.2.2 岗巴晚白垩世古生物演化第103-107页
   5.2.2.1 残存期第104-105页
   5.2.2.2 复苏期第105-106页
   5.2.2.3 辐射期第106-107页
  5.2.3 讨论第107-108页
 5.3 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108-121页
  5.3.1 页岩第108-117页
   5.3.1.1 常量元素分析第108-112页
   5.3.1.2 微量元素分析第112-117页
  5.3.2 灰岩第117-119页
   5.3.2.1 常量元素分析第117-118页
   5.3.2.2 微量元素分析第118-119页
  5.3.3 硅质岩第119-121页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121-126页
  5.4.1 测试方法第121-123页
  5.4.2 床得组稀土元素特征第123-124页
   5.4.2.1 稀土元素含量第123-124页
   5.4.2.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第124页
  5.4.3 宗山剖面Cenomanian-Turonian界限稀土元素特征第124-125页
   5.4.3.1 稀土元素含量第124-125页
   5.4.3.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第125页
  5.4.4 讨论第125-126页
   5.4.4.1 氧化还原条件与稀土元素含量变化第125-126页
   5.4.4.2 氧化还原条件与铈异常第126页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26-134页
  5.5.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第126-127页
  5.5.2 碳稳定同位素特征第127-132页
   5.5.2.1 测试结果第127-130页
   5.5.2.2 讨论第130-132页
  5.5.3 氧同位素特征第132页
  5.5.4 锶同位素特征第132-134页
 5.6 有机地球化学第134-138页
  5.6.1 有机质数量第134页
  5.6.2 生物标志物与沉积环境第134-138页
 5.7 总结第138-140页
6 上白垩统海相红层全球对比研究第140-174页
 6.1 西特提斯地区第140-161页
  6.1.1 意大利Scaglia Rossa组第140-149页
   6.1.1.1 地层学第141-145页
   6.1.1.2 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第145-147页
   6.1.1.3 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第147-149页
  6.1.2 东阿尔卑斯Nierental组第149-153页
   6.1.2.1 白垩系地层学第151页
   6.1.2.2 沉积物颜色第151-152页
   6.1.2.3 沉积相类型第152-153页
  6.1.3 土耳其Kapanbogazi组第153-157页
   6.1.3.1 白垩系地层学第155页
   6.1.3.2 Kapanbogazi组沉积特征第155-157页
   6.1.3.3 颜色第157页
  6.1.4 喀尔巴阡波兰南部第157-161页
 6.2 其它地区第161-169页
  6.2.1 北大西洋Plantagenet组第161-165页
   6.2.1.1 白垩系地层学第161-163页
   6.2.1.2 Plantagenet组沉积特征第163-165页
   6.2.1.3 沉积环境第165页
  6.2.2 澳大利亚西北部第165-169页
  6.2.3 其它地区第169页
 6.3 总结第169-174页
7 上白垩统海相红层成因——大洋富氧事件探讨第174-199页
 7.1 海相红层成因的可能性第174-175页
 7.2 溶解氧与富氧事件的提出第175-181页
  7.2.1 现代海水中溶解氧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76-177页
  7.2.2 地质历史中海水溶解氧含量第177-180页
  7.2.3 富氧事件的提出第180-181页
 7.3 上白垩统红层成因机制探讨第181-193页
  7.3.1 气候变冷第181-187页
   7.3.1.1 氧同位素证据第183页
   7.3.1.2 植被证据第183-185页
   7.3.1.3 气候变冷的原因第185-187页
  7.3.2 洋流活动第187-192页
   7.3.2.1 海洋结构变化第187-189页
   7.3.2.2 古地理格局变化第189-192页
  7.3.3 海洋-大气氧通量改变第192页
  7.3.4 成因机制第192-193页
 7.4 上白垩统海相红层研究的潜在意义第193-199页
  7.4.1 新的地质事件类型第194-195页
  7.4.2 烃源岩形成与评价第195-196页
  7.4.3 生物复苏第196-197页
  7.4.4 碳循环与古气候变化第197-198页
  7.4.5 古海洋和古地理变化第198页
  7.4.6 氧循环第198-199页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第199-203页
致谢第203-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21页
图版说明第221-225页
图版第225-233页
附录第233-281页
 附录1 剖面描述第233-264页
 附录2A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有孔虫地层分布第264-267页
 附录2B 西藏定日晚白垩世有孔虫地层分布第267-268页
 附录3A 定日贡扎剖面(GP01)样品位置及其测试数据第268-271页
 附录3B 岗巴宗山Ⅱ剖面(GG)样品位置及其测试数据第271-276页
 附录3C 床得剖面(CD)样品位置及其测试数据第276-281页
 附录3D 江孜甲不拉剖面(JA)样品位置及其测试数据第281页
图表名索引第281-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CARA平面关节式装配机器人设计与精度分析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分析及评估